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二讲:汉代画像中的历史故事与图像叙事

11

Body

    6月25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二讲。由张莉莉博士为我们分享《汉代画像中的历史故事与图像叙事》,丁涵老师、赵博老师担任点评人,邓菀莛老师担任主持人。张莉莉老师系中文系(珠海)副研究员,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主要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研究。

1

    首先,张老师梳理了汉代画像出现的历史背景,汉代从谥法、经书、选拔制度中处处都能显示出“孝”观念,导致了人们的厚葬习俗。其次,汉代杂糅的宗教与生死观念,如《谏成帝营陵寝疏》中写道“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这些文化给了人们探讨不朽与永生的契机,而室墓的出现与祠堂的流行也是汉代画像出现的社会背景之一。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张老师首先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介绍了汉代画像的概念与特征,从广义上来看,画像可以是丧葬祭祀礼仪美术的重要部分,出现在墓室等地,包含浮雕、壁画等多种类型。汉代画像分布广泛,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阳洛阳、陕北、川渝等地,这些墓中的榜题则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观念。接着张老师分析了画像蕴含的空间艺术与多重界域,说明画像表达的“超越生死大限,提供死后解决方案”之意。其次,她提出了画像的三种重要题材,即神话、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并通过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祝融、荆轲、秋胡等例子,着重介绍了画像的五种功能,即建构理想家园、记录王朝历史、道德训诫、镇守墓地和引领墓主升仙。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汉代画像中主要的图像叙事方法,并举例加以阐释。她认为图像叙事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在题材的选取上,画像会尽量选取广泛流传,人物知名度较高的题材,从而构成可获取的图像文本。因此汉代的画像可以一定程度地反应该历史故事在民间的口传情况;二是使用类似《拉奥孔》中“顷刻”的手法,将复杂的、具有包蕴性的情节提炼出来,如季扎挂剑、秋胡戏妻等。三是利用并置来提示历时情节,这也许是一种较为幼稚的图像叙事方法,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间艺术在叙事功能方面的短板,如荆轲刺秦的画像不仅记录刺杀的一刻,也记录在荆轲在刺秦之前的准备和激烈的打斗。四是采用榜题,作为最直接的提示来完整地传达历史故事。

33

    在报告的最后,张老师通过分析由荆轲刺秦画像推测《燕丹子》大致成书时间的这一个例,来说明汉代图像故事对文本的历史意义。荆轲刺秦故事的文本系统包括十余幅画像和《史记》、《战国策》、《燕丹子》及零星记载,而《燕丹子》的成书时间一直有争议。清代学者孙星衍认为这是先秦古书,而胡应麟则认为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事实上,从《燕丹子》的文本来看,它具有1.模拟先秦子书:以燕太子丹之名为书名2.刻意追求叙事戏剧性。3.杂缀众多口传文本细节等特色。张老师通过比对《史记》《战国策》《燕丹子》掷匕入柱这一情节,发现《燕丹子》中“刃入铜柱,火出”等句极为夸张,且前文没有记载,符合口传文本夸大、追求戏剧的特征,而汉代画像对掷匕入柱情节的刻意刻画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这恰恰说明了汉代图像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找寻文本的历史意义。
    在张老师分享完毕后,赵博老师进行了相关点评。她认为张老师的讲座可以分为理论梳理和文本意义两部分,而她对第二部分图像文本对文本的意义非常感兴趣。她赞同张老师以荆轲刺秦为例对《燕丹子》成书时间的猜测,也认为这种出土文物与传世文本相映证的学术方法非常有价值。从古人的信古思想,到清朝的疑古思潮,到现代学术的释古,本次的研究报告也是学术演进进程的一次实践。同时赵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在利用文本分析《燕丹子》和《史记》、《战国策》的成书时间关系时,需要考虑到《史记》和《战国策》本身的成书自有的特点。《史记》和《战国策》没有记载掷匕入柱的细节,可能是由于记载者因篇幅限制对史料的删减。她提出可以参考《汉书•艺文志》的《燕十事》等西汉文本,考察西汉有没有出现掷匕入柱的情节,也可以依据西汉画像的缺乏和东汉大量出现的对比,使得证据更为完善,结论更加可信。

77

    丁涵老师随后进行了相关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谈到了张莉莉博士报告中的价值和闪光点,第一是研究汉代画像本身的文献学意义:因为年湮代远等诸多原因,先秦乃至汉魏六朝文学的相关资料散佚严重,存世的文献也有大量讹伪掺入,因此出土文献、文物给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系年、辨伪、证实、演化等研究带来了极大助益。此外,物质文化能给予的冲击、震撼感常常能激发学术灵感,令人心生“纸上得来终觉浅”之叹。第二是其研究视角别出心裁,能够在汉代画像有关日月星辰、怪力乱神、珍禽异兽、生活百态等主流主题中,寻绎到历史故事这一支流主题的价值,难能可贵。第三是留意到了汉画的广狭义之分,如若仅仅停留在狭义理解上的彩绘一隅,则会错失了诸如广义理解中除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之外的其它装饰雕绘方式和艺术形式,而后者往往不失为有利的证据。之后丁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商榷建议,他建议张老师在探讨东汉的画像石数量增长的现象时,可关注汉代墓葬建制由西汉中后期开始从竖穴木椁替代为横穴石椁的变迁这样一个物质基础变化的前提出发。第四是坚持了考古学中“分时分区”的时空框架。最后,他谈到研究出土文献与文学的困境和前景,虽然譬如汉代墓葬面临着俗言“十室九空”的情况,但即便是有“十分之一”的保存,依然为学者提供无限探索空间,就像之前海昏侯墓的发掘就足以使人振奋人心。稍后,邓菀莛、贾智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44

    沙龙最后,一直鼎力支持沙龙的朱崇科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陈辞。他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谈到鲁迅对汉画的衷爱,特别是其中包容开放的气度在中国历史、民族心态上的嬗递流衍过程,值得进一步思索。此外,他也注意到了张老师报告中提到的图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对接的问题,譬如“顷刻”,认为将莱辛与中国文学比较是一个新颖的出发点。同时,他还提出我们面对先秦文化时,先秦文化也有和后现代对话和沟通的可能和路径,我们可能还要更好地梳理古今中外的图像理论。最后,朱崇科教授畅谈了建系以来青年学术沙龙一步步的发展轨迹和心得体会,并期待本系的学术沙龙能够作为引导系内师生人心向学的学术园地和内功修炼场所,为师生们带来更多的学术收获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