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十六讲:转义诗学的间性生成 ——试析海登·怀特元史学话语的合法性依据

Body
12月18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继续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十六讲,由博士毕业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杨梓露副研究员为我们分享《转义诗学的间性生成:试析海登·怀特元史学话语的合法性依据》,点评人是洪晓纯博士和彭英龙博士。
主持人邓菀莛老师指出这是本学期学术沙龙的最后一讲,明年这个活动将继续坚持下去。接着便是杨梓露老师的分享。
杨老师首先对海登·怀特这位具有先锋意识的理论家作了简单的介绍。海登·怀特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介入文本的历史性和意识形态等问题,怀特历史诗学思想的核心是转义理论。“转义”是对怀特理论文本中“tropics”一词的翻译。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tropikos, tropos,在拉丁语中意指“比喻”或“言语形象(figural)”。杨老师特别说明使用“转义”这个具有修辞学背景的概念,是想侧重于从修辞学的背景对怀特的历史诗学思想进行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其论文的核心问题,就是探究转义机制作为元史学叙事的合法性依据究竟在哪里。

论文的第一部分有两大要点。一是怀特对“历史”概念做出了双重区分:建立在实在性维度的历史与建立在语言建构维度的历史。怀特极力要澄清的一件事情是:“历史事实”既包含了对事件的考据,也包含认识主体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第二个要点牵涉到转义的结构问题。怀特将转义结构分为隐层内涵和显层叙事。隐层内涵作为显层叙事的启示规则,支配着显层叙事的类型展现。隐层内涵包括隐喻、转喻、提喻和讽喻。而显层叙事则展现为三层解释概念,分别是情节化解释、论证式解释和意识形态。这三层解释概念又各自包括四种类型,情节化解释可以分为浪漫剧式的、喜剧式的、悲剧式的和讽刺剧式的;论证式解释可以分为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和情境论;意识形态则可以分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第二部分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转义的深层内涵是如何预构历史叙事的显层概念的。怀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采取了一种解释性语境的策略。要点在于,它显示了历史叙事的一种言辞模型,这个模型由语汇、语法、句法和语义四个层次构成,这四个层次说明了作为历史领域及结构过程的要素之间的组织关联。杨老师还对这四个层次分别作了详细的说明。
为什么怀特要去强调转义的一种超越认知的元性维度?这就进入到论文第三部分研究的问题。其核心观点就是进入话语自身的阐释维度来解释转义结构在历史叙事中所具有的诗化功能。转义作为元史学话语的合法性依据(转义的元性维度)在话语本身所具有的超越认知的三重维度中得到了证明。话语三维包括指涉性维度、述行维度和自反关涉维度。指涉性维度是从最基本的交流层面来说的,述行维度是从表达的层面来说的,自反关涉维度揭示了转义所具有的划分话语层次的间性功能。转义的间性功能指明了转义在历史话语中的生成空间:整合关系的是提喻的引导,转喻是时空间的邻近关系,隐喻是类似关系的生成,讽喻是依据对立的关系来构成意义的生成方式。杨老师总结说,怀特之所以从语言学的层面来强调转义的一种超越认知的元性维度,之所以强调转义在历史叙事的诗化过程的建构作用,是为了提出一种生成诗学,这一诗学为指向一种分析生成的历史哲学提供理论基础。

邓菀莛老师首先赞美杨老师的讲演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然后大致介绍了一下文艺学这个学科。两位评议老师也称收获甚大,并分别提出了问题。洪晓纯老师提出《话语的转义》讲转义与论文为何有差别、语言本体论与述行维度中暗含的主体性是否矛盾、转义作为普遍的意义生产机制用来解释历史书写有何特别、对怀特的理论有何批判等问题;彭英龙老师提出某些引文到底是怀特的观点还是怀特所研究的人物的观点、语法的共时性与历史意识中隐含的历时性是否冲突、转义(tropics)与预构(prefigure )及比喻/辞格(figure)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理得更清晰等问题。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提出新历史主义对可实证的历史(如科技史)的书写可否实行、怀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是否适用等问题。对此,杨老师都耐心地作了解答。
朱崇科老师也谈了自己对海登·怀特的看法,并对怀特的宏大建构能力和极强的逻辑自洽能力非常佩服。朱老师指出,怀特作为历史哲学家而非历史学家,其对历史书写实践中要遭遇的问题可能有点隔膜,其理论中探讨的各种模式也有点简单,因为人的思维是丰富多变的,未必限于这些模式。
最后,朱崇科老师和邓菀莛老师还谈了一下举办青年学术沙龙的目的,并对今后的沙龙改良、本科生读书会筹办、学术苗子选拔等事宜等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