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学子讲坛第一讲:如何写论文

Body
5月7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向学学子讲坛”第一讲,由蓝青博士为我系16级、17级同学讲授如何写论文。
讲座由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主持,他介绍了开展“向学学子”讲坛的初衷:为了在写作、心理、大学生成长等方面帮助我系同学成长;以及选择蓝青博士作为第一讲主讲人的理由:年轻且学术成果颇丰。
蓝老师从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如何选题和做学术的状态三个方面,结合自己做学术的经历,做了细致而丰富的分享。

在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方面,她分别从题目、开头、正文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指出了本科生同学容易走入的误区,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拟定论文题目,尽量不要出现“浅析”、“浅论”这样的字眼;论文摘要一般是300字左右对正文的概括,其作用并非是引出正文等,这些细小的、容易被本科生同学忽视的问题。
蓝老师着重介绍了本科生论文综述写作的方法,提到要避免两个普遍存在的错误:1.与正文观点无关 2.散文化。她建议同学多翻阅期刊,以增加自己对综述写作框架和语言的熟练度。在文章分段部分,蓝老师在强调分段和小标题对厘清思路的重要性的同时,给出了自己常用的方法:在论文下笔前,找一张白纸,列出大纲,大纲包括思路和各部分所需要的材料。在参考文献方面,她首先列出了几大人文社科类的权威期刊。她“手把手”地教在座的同学如何在知网上迅速找到既符合目标,又有质量保障的参考文献。她以《红楼梦》的学术研究为例,提出了“凡引用,注明出处”,以及选择论文参考文献,应当首先考虑权威文献的原则。

在论文选题部分,蓝老师表示初步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标准就在于观其选题是否“深”和“新”,她亦分别从“深”和“新”的角度,列举出了本科生易犯的错误和易陷的困境:文章选题太大,论述浮于表面,难以深和有心选择小的切入点,却无力生产出新观点或发掘新材料。针对这两点,她给出的解决方法是,缩小论文的切口,以求“深”;对经典文本在当代语境中“重发现”,对非经典文本进行“细梳理”以求“新”。她以同学们熟悉的李商隐诗歌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为例,深入浅出地对解决求“深”和求“新”做出了具体的阐释。
在学术态度部分,蓝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何以能保持快乐的心态来面对学术研究。她讲到自己跨学科考入中文系的研究生,选择做中文学术,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作品的原文,发现其中教材和文学史有所忽略的美与乐趣。同时,她以明代文人屠隆的作品为例,讲到了今人与古人共通、共有的情感,从而进一步解释了阅读经典文本并做研究在“体悟人生”层面上对她的帮助。蓝老师从“兴趣——学术——快乐”这条线索展开,鼓励同学们从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比如由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小说)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能感受到“学术其实无处不在”。
在问答环节,蓝老师回应了同学们提出的论文引用文本的版本、综述关键词是否绝对需要以及跨学科的思路打开后如何处理到具体的论文等问题。她表示平时阅读可看个人选择,但做脚注时必须采用最经典的版本;论文的综述是基本的规范,但亦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和要求有所调整;多看书,保持研究兴趣的同时,根据阅读经验来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做该选题。朱崇科老师赞美蓝青博士讲座的内容和风格“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他表示极欣赏蓝青老师做学术“乐在其中”的状态,并鼓励同学们能早日进入此佳境。同时,他针对同学们的提问情况,给出了提问需思路清、表述清楚等建议。

最后,朱老师就今天分享的话题,给我系本科生同学提出几条箴言:一、乐在其中是最好的治学状态。二、即使处在迷茫期,也要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三、在学术之路上,读、思、写三者应并行不悖。四、不要偷懒,运脑与运动结合。同时,朱老师表示“向学学子”系列讲座将根据本科生同学的需求继续开展下去,期待同学们能从中受益,早日确立自己的学术理想,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