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蓓助理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讲——语言感知与表达的差异

Body
2018年5月10日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杨蓓助理教授给中文系(珠海)的本科生带来了一场名为《语言感知与表达的差异》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精彩。杨蓓助理教授,于复旦大学获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后赴美于爱荷华大学获二语习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汉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方向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上海话的音系习得》、《Development of disyllabic tones in different learning contexts.(不同学习环境下的双音节声调发展)》等,被公认为语言学研究领域富有创见且成就斐然的学者。

本系朱崇科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他在开场白中介绍了杨蓓助理教授的双博士学历(汉语言文字学、第二语言习得)以及教育经历,称其为杰出的语言学学者。
杨蓓助理教授首先对同学们在考试周来听讲座表示感谢。接着,她提出表达和感知的问题,并围绕语音着重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在不同感觉的交互作用下,语音的感知会发生变化。比如在影片“McGurk Effect”里,我们听到配音发的是“ba”。但是当主讲者的嘴型变为“fa”时,人们在视觉的影响下,听到的是“fa”,而不是“ba”。
第二,在不同语音环境下,语音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把“kănzài”中的“kăn”和“zài”的位置互换的话,人们听到的不是“zàikăn”,而是“zàikàn”。这是因为第三声本质是个低声调,在前面“zài”这个全降调的影响下,听众会将它听成全降调的“kàn”。
第三,语音的感知是同听众的语言学习经历密切相关的,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比较常见。首先,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听到的语音是和欧美人不同的。比如,汉语里“b”是一个清音,英语里“b”是一个浊音,我们受语言习惯影响会把英语里“b”读成一个清音。另外,湖南话中“n”、“l”不分,因此很多湖南人受母语影响,学习普通话时无法分清这两个音。

接下来,杨蓓助理教授用几个有关声调的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
杨蓓助理教授先以单字调为例,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感知声调的时候亦或表达声调的时候,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一的关系。第二,把同一的声调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听众会感知到不同的语音。比如,将一个高平调放到两个高平调中间,然后放到两个降升调中间,人们听到的这个高平调的语音并不相同。
接下来,杨蓓助理教授又举了一些有关双字调的问题。她选取了“第2声+第4声”这种发音比较困难的双字调组合,分别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虽然美国人对这两个字调的表达与中国人不太相同,但是可以达到大致一样的听感效果,这体现了表达和感知的不同。
最后,杨蓓助理教授围绕“流利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听者的语言解码时间与说者的语言编码时间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说,听者对说者的语言内容理解越迅速,就越能感知到说者语言的不流利,这反映了表达和感知是不同的。杨蓓助理教授以“非流利度”(“有声停顿”、“无声停顿”等)实验的结果,向大家论证了上述问题的真实性。实验结果证明,中国人在听美国人说中文时,由于理解困难,会感到明显的不流利,并且具有明显的偏见。
在最后的问答互动环节中,杨蓓助理教授诚恳地回答了每一个提问。朱崇科教授提出中国人在听美国人说中文时产生偏见的原因中,是否包含文化背景、语感等因素这一问题。另外,对于中国学习者学英文时产生的感知与表达的差异,“非流利度”中“停顿”的本质以及本次讲座的反映的“语言观”等问题,她都给出了恳切的回答。朱崇科教授高度评价了这次讲座的学术水平,并恳切希望杨蓓助理教授日后能再次来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讲学,传经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