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第三届海内外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Body
2019年9月6日至8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内外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
开幕式于7日上午举行,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致开幕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凌逾教授和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的王坤教授分别为与会者奉上了精彩的讲座。7日下午,论坛正式开始。
本次论坛设华文文学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艺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和语言学五个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近40名博士生提交了论文并进行了专题发言。
(分论坛会议现场)
古代文学分论坛由王坤教授主持。与会博士生就《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宋文鉴》编纂宗旨新说、中国诗学“意境论”的百年阐释、古代“文法”概念的发生与发展等话题进行发言。博士生发言后,姚鹏举老师、刘芷玮老师、邓菀莛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在讨论互动环节,老师们与在场博士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历程与心得。
语言学分论坛由杨蓓副教授、邓菀莛老师主持。与会博士就《楚辞》字词新释、两部东巴文工具书释义比较研究、香港官方标牌的语言景观、“了1/2”的句法位置与限定句的句法衍生机制、普通话早期儿童双宾“给 ”字句理解研究等话题进行发言。随后,贾智副教授、徐俊刚老师、张晨迪老师、和吕娜老师分别对博士生论文及发言进行点评。
比较文学与文艺学分论坛由杨蓥莹副教授主持。彭英龙老师、叶然老师和洪晓纯老师出席会议并对博士生发言进行点评,并从论文的框架、解构和如何处理文本经典等方面对博士生们的文章给予指导。与会博士生分享了哈代诗的两种模式对徐志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中国化、萨义德文化观念的考察、“导演—作家——电影或从电影到小说”等话题,博士生们对老师们提的建议进行了回应。
华文文学与现代文学分论坛由朱崇科教授、凌逾教授、郭超助理教授和李雪莲老师主持。现代文学方向的论文既涉及了对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的研究,也将视野投向了如范烟桥《中国小说史》中对新文化派的论述、杨逵对郁达夫作品的译介、民国时期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与新文学观念注入等前人关注较少的问题。现代文学方向的论文史料丰富,研究严谨扎实。我系现代文学方向老师们就文章的新意、文本细度、史料介绍等问题对博士生们的论文提出了意见,并对与会者加以指导。
华文文学方向的论文有对台湾作家夏曼·蓝波安作品的分析,有对北美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张翎、陈河的作品的探讨,也有对马来西亚作家李永平的《吉陵春秋》的讨论。点评中,凌逾教授就理论提升、复杂性挖掘等方面对在场博士生予以指导;马峰老师就文献综述、论述结构、问题逻辑分层等方面为大家提出了建议;最后,朱崇科教授认为与会博士生们应该有创造力,具有问题意识和理论深度,对华文文学学科具有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如此才能赋予华文文学学科活力和尊严。
当代文学分论坛由郭超助理教授、杨丹丹老师主持和点评。其中不乏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如探讨晚清至20世纪90年代科学观流变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考察《青蛙骑手》的历史、对新时期以来儿童诗的叙事意图的分析,也有对当代具体作家作品如史铁生《我的遥远清平湾》和严歌苓《小姨多鹤》的深入解读。
8日晚,与会师生们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师生座谈会。与会师生就论坛、学习、科研、生活与学术规划等诸多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表达了对各位点评老师和对中文系(珠海)的感谢。老师们积极回应同学们的问题并对同学们表达了美好的期许。
座谈会现场
书香文汇,畅谈智慧见解;椰风海韵,结下深情厚谊。年轻的学术新苗与年轻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惊喜相遇,正年轻的我
们追求卓越,愿为中文学蓬勃发展带来创新的热情和年轻的活力。中文系(珠海)海纳百川,一如既往欢迎海内外学子的到来。希望大家明年相聚第四届中文系(珠海)海内外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相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