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九讲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举行,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高山伦明教授主讲《万叶假名的世界:中古前期中日语言传承情况及其流变》,贾智副教授主持讲座。高山教授曾先后任教于日本岛根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主要从事音韵学、日本汉字音、文献学研究,著有《日语音韵史研究》等专著。
讲座伊始,高山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万叶集》的成书背景及其体例。《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783年成书,全书都用汉字书写。书中有些和歌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和歌的汉字是表音文字,还有些和歌里杂糅了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其中第三种最为常见。
接着,高山老师介绍了《万叶集》中标注清浊音的方法及其流变问题。在《万叶集》中一对清浊音是通过不同汉字来表示的,比如“可我見”(镜子)这一词语中,“可(ka)”和“我(ga)”分别是一对清浊音。之后,在汉字逐渐发展为假名的过程中,日本人开始不专门使用汉字来区别清音和浊音,因为他们大体可以根据“连浊”、语境等要素来判别该音是清音还是浊音。而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日本人才会在清音假名右上方添加两点来强调该音其实是一个浊音。
之后,高山老师介绍了中古时期日语声调的表示方法。日本人在假名的四隅标注圆点,记录高低不同的声调。而与《万叶集》同时代的《日本书记》也采用了同样标注方法。如果我们对照《日本书记》与《万叶集》中的诗歌,就可以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讲座最后,高山老师总结到,日本人在利用汉字创造为己所用的标记符号时,为了提高效率改变了一些汉字的用法,最终形成了汉字和假名共存的现代日语。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从汉字至假名的流变过程中是否有规律可循等内容向高山老师请教,高山老师一一耐心作答,最后整场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