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小川利康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二十讲

Body
2019年11月1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二十讲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举行,日本早稻田大学小川利康教授主讲《周氏兄弟异文化体验——鲁迅与周作人比较论》,陈洁副教授主持讲座。
小川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叛徒与隐士——周作人的1920年代》(日文单行本:平凡社,2019年2月)。

讲座伊始,小川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周氏兄弟在日本的文化体验差异。他们在东京体验的文化内涵差异可以从“下町”与“山手”的分析入手。“下町”代表的是江户时代的商人文化。它随着经济繁荣,孕育了浮世绘、落语等娱乐性极强的文艺。“山手”代表的是武士文化。它重视儒教道德,偏于禁欲主义。明治维新之后,江户改为东京,士族没落,“山手”文化被西方文化取代了。但“下町”文化还保留下来,一直到被关东大地震所烧毁为止。周氏兄弟体验了东京这两种文化碰撞的混合体。他们主要在山手生活,吸收了西洋文化,但周作人与日本妻子结婚,还接受了下町文化,巧遇了日本文艺新潮的崛起,对永井荷风表示强烈共鸣。而鲁迅未受此影响,他主要受到的是日本的西洋文化的影响。
接着,小川教授详细介绍了“下町”文化和“山手”文化的区别。“下町”是平民区,在沿海地区。“山手”是武士区,是丘陵地貌。在江户时代,日本实行严格的社会身份制度,一共划分了“士农工商”四种身份,即武士(士族)、 农民、工人、商人。武士大致分两种,隶属于将军的武士在江户生活,基本上从将军处拿薪水,伺候将军,这些武士们原则上都分配到“山手”一带的土地盖公馆;部分底层武士则居住在“下町”。其他“工商”身份的都住在“下町”。“农民”则住在农村。他们都被严格控制居住,不得随意迁居。
“下町”位于沿海地区,有不少填海造地的人工岛。虽然有台风海啸的威胁,但江户物流主要依赖海运,对商人来说居住海边好处多。在两百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商人们富裕起来,孕育出独特的“町人”文化。可以说,“下町”孕育了江户文化。自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为止,江户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当时江户人口远超过一百万,最多时期达到一百二十万乃至一百三十万。五十万町人阶层都集中居住在神田、日本桥等“隅田川”河流一带,收入低的都集中住在大杂院式的日式公寓。大多町人只以商人的身份自足、享受生活,从而娱乐性强的通俗文学非常受欢迎,招来了空前的繁荣。鲁迅在东京期间主要居住在“山手”区。而周作人在1908年3月与羽太信子结婚后,开始光顾跟羽太信子文化水平比较契合的下町文艺场所,对下町文化很有认同感。
之后,小川教授介绍周氏兄弟回国后的不同道路。辛亥革命时期,鲁迅在教育部任职。而周作人居家读书,接受白桦派的影响,支持“人道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参与“新村运动”。回国后鲁迅没有接触日本文学作品,他在留学时期也主要关注的是俄国、东欧文学,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对于新村运动,鲁迅虽不至于反对,但也保持沉默。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理论的影响,文艺论里提出“现代人的悲哀”,同情“颓废派”,拥护郁达夫的《沉沦》,认为描写“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他接受“颓废派”否定“革命文学”。鲁迅是在厨川逝世(23年)后才接受其影响的。鲁迅坚持反对“颓废派”,最终走向了革命文学。
讲座最后,小川教授总结道,兄弟失和后,周作人发出“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之叹。可以说,兄弟两人都是“沙漠”的“骆驼”,都有“寂寞”之感。

在提问环节,师生们就“山手文化”与“下町文化”的区别等内容向小川教授请教,小川教授一一耐心作答。最后,整场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