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朱庆之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六讲

Body
2019年11月22日晚,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二十六讲《学术人生从问问题开始——以〈孔雀东南飞〉中的问题为例》,主讲人朱庆之先生是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中国语言讲座教授、中国语言与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奖,研究领域为:中古汉语,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本场讲座由贾智副教授主持。

什么是学术人生?朱教授以“研究问题和创造新知为目的的人生就是学术人生”为开场白,作为对本科生从事学术工作的劝勉。而这样的学术人生应从何处起步?朱教授认为,就在善于问问题。
以《孔雀东南飞》这首大家都熟悉的著名长篇叙事诗为例,朱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学术研究从问问题到回答问题的全过程。各家《中国文学史》对这首诗的评价大致一致,可是朱教授认为他们都回避了一些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1.这是历史上仅见的长篇叙事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出现?2.全诗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起兴。孔雀并非中原产物,为何民歌会用这种平时看不到的大鸟起兴或者做比喻?3.为什么焦刘两人殉情后化为鸳鸯?人死后化为另一种生物的观念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从印度(佛教)学来的。4.诗末说:“教人慎勿忘”。这种借故事发出人生教训的写法,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为什么会出现?朱教授特别强调,这些问题未必有多么高深,但能够提出,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储备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
提出了问题,还要善于做出合理的解释。朱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古时代印度佛教翻译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事证,就是中国的文人从佛教文学中汲取有用的成分,例如他们常常将一个佛经中的印度故事改编成一个中国故事。在此大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朱教授用来自翻译佛经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讨论了《孔雀东南飞》与佛教翻译文学的可能联系。首先,朱教授认为,《孔雀东南飞》焦刘的故事,极有可能是一个印度佛经常见的“爱情”故事的改编,这个故事被佛陀用来说明因爱生悲的基本教义,告诫信众不要被世俗之爱所蒙蔽;其次朱教授介绍了孔雀和鸳鸯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佛教认为它们都是爱欲之人死后的转世。如果从世俗的眼光看,它们无疑都是爱情的象征。这应该是《孔雀东南飞》这首爱情诗中出现孔雀和鸳鸯的主要原因。

最后,主持人贾智副教授表示,正如朱庆之教授所言,同学们在学术人生的起步阶段要通过阅读文献来努力培养问题意识,特别是要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视野研究汉语言文学,探索其形成背景及其文化土壤。贾智副教授代表同学们向朱庆之教授表示感谢,希望朱教授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的一颗颗学术种子早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本次的讲座在师生愉悦的讨论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