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六讲:基于有声思维法的二语加工深度测量及语言能力评估:以汉语熟语加工为例

无

Body

       2019年12月2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15号一楼会议室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六讲,主题为《基于有声思维法的二语加工深度测量及语言能力评估:以汉语熟语加工为例》。郑航博士主讲,贾智副教授主持。评议人为吕娜博士,杨蓓副教授、张晨迪博士出席,博士生冼文婷、杨婧、刘培文以及硕士生梁嘉欣等同学作为学生与谈人参与了此次沙龙。

 

w

 

       郑航老师首先介绍了语块是共现频率较高且常被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多词结构,但是目前少有研究关注二语学习者在加工语块时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是否完全掌握了所考察语块的意义和用法。此外,本研究的另一目标是对比熟语和非熟语类的常用表达加工差异性。在二语教学中,熟语常常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整词教学,而非熟语类的常用表达往往不会在单词表中被列出。教学法的上区分是否会影响两类语块的习得程度。在方法上,本研究的一大特点便是将质化数据和量化数据结合起来考察二语语块习得,该研究采用有声思维法与词语判断任务相结合的混合型实验,采集高级汉语学习者对语块的正误判断,以及对做出判断时的思维过程的实时口述(concurrent verbal report),考察学习者的语块知识和语块加工策略,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学习者语块习得程度。

       随后,郑航老师详细介绍了实验的具体研究方法。实验受试为来自九个国家的高级汉语学习者,对比组为相应的母语受试者,且全部为非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实验材料为基于100条由母语者评分熟悉程度较高四字成语和三字惯用表达而整理成的问卷。实验结果表明,有声思维报告显示,二语者尽管能够判断语块的正误,但对很多熟语的意义和用法并没有完全掌握;规则过度泛化、语义过度推演、语用误用、解析策略的误用是二语者识解熟语的四大错误类型。最后,郑航老师讨论了有声思维法在汉语二语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对角验证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必要性。

 

无

 

       郑航博士的讲解结束后,杨蓓副教授、张晨迪博士及学生与谈人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评议人吕娜博士认为郑航老师的报告非常详实地为我们介绍了二语习得相关语言实验的方法,对语言学的科学性质进行了展示,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本次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