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罗时进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八讲

Body
2019年12月6日晚,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二十八讲《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人群落的形成》。讲座由罗时进教授主讲,周建渝教授主持。黄子平教授、贾智副教授、杨蓓副教授、陈佳妮助理教授等老师出席。
罗时进老师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职。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客座任教于日本京都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撰有《唐诗演进论》《丁卯集笺注》《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等专著。

讲座起始,罗教授先结合长江流域水系图界定了“何处是江南?”在学界对“大江南”“中江南”“核心江南”的诸种界定中,他主要采用以苏州为中心的“核心江南”提法。明清时期的江南,是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地区。明清江南文人作为一个群落,其规模如何?是怎样的结构?是如何聚集的?日常生活与文学活动的空间在哪里?针对这些重要议题,罗教授进行了层分缕析。
一、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与空间分布。罗教授指出,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是江南市镇发展、兴盛期。明代嘉靖到万历间,江南市镇发展形成第一个高峰,数量约三百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形成第二个高峰,达到五百多个。其中以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府最为明显。他还例举乾隆二十四年苏州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形象地解读了江南市镇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二、江南人,外来者:明清江南市镇文人的流动与汇聚。罗教授讲到,江南人是江南文化创造的主体,具有基原性的地位,但外来者在江南市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卜居或寄寓使江南市镇文人群体规模增加、内涵丰富、文化活跃。江南人与外来者的汇聚、摩荡,造就了市镇文化、文学的繁荣。
三、明清江南市镇的环境与生态。杏花春雨的自然生态之美,市镇园墅的文化空间之雅,人地统一的人文生态之融,世家民族的藏书楼阁之丰,这些无不促成江南文人的雅集。在明清江南地区,博物收藏家往往也集聚在市镇,他们的文物庋藏与研究,是雅集的另一种形式,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动现场。

最后,罗教授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天形地貌,山水菁英,具有兴发性情,蔚兴人文的潜在作用,而弦诵之声不绝,儒风雅道日盛,逐渐厚殖成一种文化、文学传统。在问答环节,罗教授对同学所提的“南北诗歌的区别”做了细致答疑。
罗时进教授的讲座视野宏阔、高屋建瓴,图文并茂且学理严谨,让师生们获益匪浅、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