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董志翘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九讲

Body
2019年12月9日晚7点,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九讲《佛教类书<经律异相>的价值及其研究》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开讲。本场主讲嘉宾是国家级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力语言学奖”获得者董志翘教授。讲座由同为汉语史研究专家的贾智副教授主持。
董老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史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董老师一直致力于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研究,出版专著十八部,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

董教授首先以“科学研究”的七个步骤“学、思、疑、假设、求证、归纳演绎、结论”开场,提出汉语史研究中的“疑”和“求证”都离不开对文献的掌握,而从浩瀚的古文献中快速精准地获得所需材料的“法宝”就是丛书和类书。本讲所介绍的《经律异相》就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类书。汉文佛典因其用语通俗口语化,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成书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由高僧宝唱等集纂的《经律异相》,汇编了几百种佛教经典,是汉语史研究的“一座富矿”。
随后,董教授分别从文献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方面举例阐释了《经律异相》的学术价值。文献学方面,《经律异相》是在引用二百七十多种佛经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为钩沉大乘佛教亡佚经典起了重要作用,其所引数据也可以作为校勘佛经的旁证。文学方面,《经律异相》中的七百余则故事,可为中国文学、曲艺和戏剧等领域提供素材。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经律异相》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至梁代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比较理想的语料,可以为中古汉语的音韵、文字、训诂研究及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信息。董先生就从中提取了两百万字的语料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作参考。
然而,董教授指出,一部意义这样重大的佛教类书却一直未得到汉语史学者足够重视和充分利用。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的前期成果,由董教授主持编纂的《经律异相校注》正弥补了这一佛教文献研究的薄弱环节。董老师介绍,《经律异相校注》是在早前成果《〈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与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古写本一切经中的三种《经律异相》进行校对完成。它对比了刻印本与外域古写本,在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新的发现。

最后,董教授还跟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从训诂学角度解答了同学们对于佛教文献中的不同版本梵语音译词来源的疑惑。主持人贾智副教授最后总结道,董先生的讲座给了我们两个重要启发:一是汉语史研究要重视对域外文献的利用,二是文献学和汉语史研究需选取恰当的研究材料。
讲座结束前,贾智副教授还感谢董先生特意选取了基础性且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讲座题目,为汉语史方向的同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