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黄人二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三十讲

Body
冬至日,师生欢聚岁月湖共话今朝;隔日,师生共赴一场古文明的学术盛筵。
2019年12月23日晚7点,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三十讲《新出土战国汉代简帛研究——以经部典籍为对象》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开讲。本场主讲嘉宾是著名古文字学者黄人二教授。本次讲座由徐俊刚老师主持。

黄老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文字中心兼职教授,一直致力于出土文献学、汉语古文字学、先秦两汉史、战国楚系简牍、殷周青铜器铭文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学术论著多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
讲座伊始,黄教授首先介绍了与《礼记》《大戴礼记》《仪礼》《论语》《孝经》《孟子》《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传世儒家经典相关的出土文献情况。他指出,现在甲骨金文、战国文字之学日益昌盛,战国汉代出土文献发表频繁,但大部分研究仅针对某个古文字、某个句子意义,大一点的,如扩大到一篇简文校注,还没有将经部典籍与出土简帛加以统合综论的著作。传世先秦两汉经典,都或多或少有错字、错简的问题,文本已失真。古书尤其是经部典籍“经疏之衍成”的状况,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广搜经书异文,使一个接近春秋战国时的原本诞生出来,是一切研究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黄教授提出了一个整理的基本思路,即:经文部份,取一较古、较全之本为底本;校勘部份,凡文字之异于底本者,不论是原经典,还是古书注疏、类书引用,都广为搜集,以取得文本之梗概;音读部份,应广搜汉魏至隋唐古书、注疏、读书笔记中的反切音读;注释部份,在资料上罗列古今人之说,选取较为正确可信的说法,或选取理由充足者,以待来人之论定,对于有意见的条目,则附记按语。
谈到读书治学,黄教授指出,知识的高低决定民族的命运,进步不可稍停,否则人不我待、时不我予。读书治学,不必论其功用,要为持久坚忍之学,学术也要随时代而发展变化,要通过新发现产生新学问。随后,黄教授结合他自己读书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宝贵经验,向在场的师生阐释了如何读好中国古籍。
谈到“读书之法”,黄教授借用《古今名人读书法》一书中的生动比喻,他说,读书就好比炼丹、煎药、煮物,先要用大火锻炼、煮滚,然后再以小火慢煮,“反覆玩味,道理自出”。由此,他建议,读古籍要“精读”,应根据自己的研究范围与兴趣,将要精读之书全部列表,再制订一个读书计划,选择善本,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将经典仔细研读。第一次看,先不求甚解地看过,等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读。读书时可依研究主题或侧重点,先对汉学研究中几个阶段加以时间划分,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广搜资料,对所要研究题目的相关学术问题应有通盘了解。先求博,再求博而返约,不通群经,则不能通一经,读时要博,写时要约。黄教授特别强调,应将百分之八十、九十的时间花在原经典的研读之上,而不是聚焦在别人的研究上。
最后,黄教授还指出,治心是治学之本,善于治心的人,才能于忧患中奋进。道德与学问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不讲求道德而真能臻于学术最高境界者,道德与学问必定在潜移默化中融成一片;学问不只是谋生之职业而已,更是“造次颠沛必于是”之真生活。

精彩的讲座之后,黄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解答了同学们在学习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主持人徐俊刚老师总结道,黄教授精彩讲座的背后是他坚实的古书功底,而坚实的功底源于黄教授多年来勤奋不懈的“苦功”;下苦功才能读好书,做好学问,这是我们每个青年学者都要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