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华夏文化 | 汉赋中的行旅文化

Body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中文系(珠海)结合专业特色,邀请我系5位党员教师以“寻找华夏文化”为主线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寓于课堂教学中,以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寻找华夏文化”第一期中,我系助理教授王治田老师在《两汉文学专题研究》的课堂里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汉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里,了解两汉文人的基本生活和思想状况,找寻行旅者的精神超越和汉赋中的华夏文化。
百川灌河的地理叙述,山光水色的抒情笔墨,都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世界。在汉代的版图之下,他们脚下走过的路,乘船渡过的水,翻过的山,旅居的庙,在汉赋对于山水自然图景的铺陈描绘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与《楚辞》、《诗经》相连,一脉相承的旅行文化体现文人欣赏自然与人文旨趣,他们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用更加细腻与完善的笔触去刻画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色。
我系助理教授王治田老师在两汉文学专题的课程上,设置了主题为“汉赋中的行旅文化”的讨论课。行旅过程既是历史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课上,负责小组展示的同学主要从纪行赋的定义与起源、纪行赋的书写特征和纪行赋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给大家介绍了汉赋中的行旅文化,让大家对这一话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实际上,汉代纪行赋与前代文学多有联系。王老师强调,纪行赋不仅使用“乱曰”、“兮”等骚体语言,而且也对《楚辞》行旅途中的地点发起词和旅行状态词有所继承;同时,纪行赋的“行”和《楚辞》中常出现的“远游”具有一定差异性:“行”植根于现实中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偏重历史文化感悟,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而“远游”则更多是纯粹主观想象的驰骋,这也是纪行赋在其他赋作基础上的重要转变和意义所在。
在《诗经》对纪行赋的影响的讨论中,有同学在思考和查阅资料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到汉代纪行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于汉大赋长篇铺叙模式的反思,在题材上反映出对于现实主义的回归。纪行赋和《诗经》中《东山》《六月》等篇章记述作者在行旅过程中的所见所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继承关系。王老师评价道,纪行赋和《诗经》关系的讨论,最终要从特定时期学术传统的演变角度看,东汉时期注重古文经学的传统在纪行赋的书写中得到了明显呈现。
赋中“地理位置——人物历史——抒情感怀”这样的叙述模式实际上是由单纯的旅行记事深入到了作者心境的转变、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情事态的看法等方面,凸显了纪行赋语言意义所在。以“格物”升华到“格物者”自身的“致知”,一面是自然的山水风景,一面是作者借历史意象这个媒介来影射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蕴含历史、家国与社会关怀。这种“言情言志”传统,正是作者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也是华夏民族博大胸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今天人谈到旅行的意义和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本身。汉赋中的纪行笔墨,既可以看作汉人行旅风俗的真实写照,也可以看做当时人旅行心理的真切表达:走马驰逐的快感、出行观光的愉悦,行路艰险的感叹、惜别思乡的心理和自由行游于四海九天之愿望......汉人接触客观风景时内心产生的种种印象,正是最能够感动和启发读者的方面。我们读汉赋,正是从文学和历史两个层面,与汉代人的行旅观念展开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中文系(珠海)将继续引导学子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一步提升文珠学子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