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成功举办“鲁迅精读及百年传播影响研究工作坊”

Body
11月5日至7日,我系主办的“鲁迅精读及百年传播影响研究工作坊”在海琴六号楼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4名专家学者就23个主题,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会议伊始,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欢迎辞,围绕着“鲁迅的学习、研究与发扬”这一主题,围绕“文珠概况”、“何以精读”、“如何传播影响”三个问题进行介绍剖析。
朱崇科教授指出,中山大学中文学科与中山大学一样历史悠久,鲁迅曾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教务主任,中山大学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与鲁迅先生渊源颇深。中文系(珠海)在中文系(广州)的基础上,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自建系以来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生体系完备,学科建设国际化,学术来源广阔,三大科研平台共同发展,专业特色课程匠心独运。基于此办学研究条件,结合“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我系召开本次学术会议。接着,朱崇科教授以《弟兄》为例,深入解读了精读(”Close Reading”)对“鲁学”研究的意义,精读不是过度阐释,而是既有想象力又有限定性的学术思辨。鲁迅具有跨越不同领域的文学造诣,具有跨越时代与国别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领域广泛的传播影响,对鲁迅的学习、研究与发扬意义非凡。
在6场讨论会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术气氛融洽而活跃。
关于深化精读研究论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剑龙论述了《高老夫子》的图像阐释;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及本科生凌孟华、岳灿对《肥皂》版本进行比较细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霍怡帆从悖论与自省的角度解读《祝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安一多对读《过客》与《伤逝》;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赵智行分析了《朝花夕拾》怀旧“现代性”的三种形态阅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崔瑶分析了《阿 Q 正传》对戏剧技巧的借用;汕头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庄园梳理了鲁迅去世的一年,鲁迅与家人的互动交往,鲁迅的日常生活、出版发表、文坛动态及身后事的细节与详情。
在鲁迅作品的拓展影响与比较阅读方面,东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娟比较鲁迅《狂人日记》与卢新华《伤魂》;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梁立平比较鲁迅与台湾作家李永平的“铁屋子”;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张灵馨分析了陈映真对鲁迅香港视野的延续;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硕士生薛晨鸣比较鲁迅、汪曾祺和余华复仇母题;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冷继颖分析了从鲁迅到英培安的“国民性再造”。
学者们也对鲁迅论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俞兆平分析了鲁迅前期的“力”之观念来源、缘由、目的、特点、嬗变;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周楷棋将进化论思想与晚清复仇思潮融入,融汇立人的思考发掘了复仇与启蒙的联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教授陈洁以鲁迅杂文中作为思想具象化、用来反映图像本质的元图像为论述对象;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刘平探究了鲁迅对书斋知识分子拥有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及批判。
在拓展传播视域方面也有新探讨: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马峰介绍了“故事新编体”在香港的传承;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后胡星灿分析了戏剧《阿Q 正传》在新马演出分期与作用;华北电力大学讲师贺梵指出俄罗斯的鲁迅研究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国内鲁迅研究成果的延续;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李石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对源头、总体性的批判性审视,普遍表现出一种“弑父”倾向的现象;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生王路介绍了欧美国家在新媒介时代对鲁迅作品的传播;澳门大学中文系硕士生李泓阅分析了新媒介视角下鲁迅形象在粤港澳三地的经典化与新变。
会议最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剑龙进行大会总结发言,他对本次会议的论文进行了精要恰切的分类和概括,并表示了对推进鲁迅研究的建议和期待。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再次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感谢与祝福。本次会议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本次“鲁迅精读及百年传播影响研究工作坊”,拓宽了鲁迅研究的视野,拓展了鲁迅研究的队伍,各位老师与同学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收获了可喜的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推进中国新文学百年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