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第39讲 | 姜异新研究员主讲“留日七年周树人的‘文之觉’”

Body

11月10日晚,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姜异新做客文珠“前沿讲坛”,以青年留学生周树人的“文之觉”为主题,追蹑从周树人到鲁迅的精神踪迹。讲座由中文系(珠海)朱崇科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鲁迅的“弃医从文”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话题,关系到“中国新文学之父”诞生的逻辑起点以至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起点。姜异新研究员以文学阅读为视角,切入周树人的七年留学生涯,不同于既往的外部维度考察,留日生周树人1902-1909年历史境遇下的外国作品阅读活动,指向的是内在隐而不彰的“文之觉”。姜异新指出,“文之觉”不同于“文学的自觉”,这里的“觉”,更接近于觉察、觉知、静观、神观。

姜异新研究员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她思考这一问题的缘起,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大约十五年之后,谈起自己走上短篇小说创作之路的缘由:“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29个字的一句话,实际上悉数隐含了作为读者的鲁迅、作为译者的鲁迅、作为医学生的鲁迅、作为小说家的鲁迅等周树人的多重面向。姜异新认为,“百来篇外国文学作品”有其背后的表述意图,把小说家鲁迅的这句时代话语置于留学七年间的历史境遇,探寻此间的外国文学阅读活动,可见出周树人的鲁迅镜像。

其次,姜异新研究员把周树人留学日本的七年划分为“一个人的东京”“索居仙台”“两个人的东京”三个时段,详细分析他的存在状态、阅读工具以及阅读着力点。仙台之前“一个人的东京”阶段,周树人主要以日语为媒介,阅读范围较为广泛。壁垒一新的不只是剪辫之后手摩头顶的轻松,还有大脑的观看之道。他深感我国“说部”充斥着愚昧迷信,智识荒芜的现象,开始致力于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翻译。在研读了梁启超翻译的系列科幻小说之后,他根据日译本翻译了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月界旅行》等,并希望借助小说之力,开启国民智识。“索居仙台”时期,日语能力尤其得到提高,德语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因医学课业繁重,使得他通过外语涉猎他国文学几近“真空状态”。再度回到东京,周树人与二弟周作人目标明确、潜伏耽读、自由探索,很快超越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初级阶段,内心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姜异新通过分析鲁迅此期的阅读偏好,指出“两个人的东京”时段,周树人的爱国情怀开始具有明显的变化:从指向与世界列强并雄或者去战胜他者,转向了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接纳和觉察自我,激励国民生发刚健的想象力,出于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爱,直面和正视各种国民劣根性、人性弱点的冲突性。

姜异新研究员运用丰富的史料详实的细节展现了留日时期周树人独特的观看之道、生命体验、语言提升,勾勒出鲁迅“文之觉”的现代主体性显现过程。最后指出,周树人的“文之觉”是多重面向的交互合一,它释放出鲁迅研究中被遮蔽的视域,是以更广延的视角审视初级读者周树人到“经验的小说家”鲁迅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弃医从文”的阐释特权。

讲座接近尾声时,朱崇科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赞扬了姜异新研究员的讲座,并以“鲜活”“丰富”概括本次讲座的特点,表示姜老师不仅在材料运用的丰富程度上令人惊讶,且思路清晰,有意味地把准确的细节联系起来,推导出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结论。讲座过后,线上线下的同学踊跃提问,姜异新研究员一一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