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华夏文化 | 中国戏曲的源头

Body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中文系(珠海)结合专业特色,邀请我系5位党员教师以“寻找华夏文化”为主线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寓于课堂教学中,以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寻找华夏文化”第二期中,我系助理教授郭超老师在《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中,为同学们讲解中国“戏曲”的源流,探究戏曲在形成中蕴含的古代思想与人文精神,从而呈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与精神内涵。
------------------------------------------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连通儒家思想、礼乐文化等“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桥梁。当下,戏曲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有助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体现着独特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探究戏曲的历史、了解戏曲中承载的中国文化,在当今则显得尤为必要。
戏曲的源头在何处?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精神?在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郭超老师看来,要探讨这一问题,则不能不从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入手,探索戏曲的初始形态。
《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王国维先生在此书中将戏曲的源头归结为上古巫觋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华夏先民的突出智慧。早在春秋时期,先民便在每年除夕时举行“傩”的除疫驱鬼仪式。郭老师还以大家熟悉的《九歌》为例,讲解其中如何将巫歌、巫舞、祝词有机融合,蕴含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传统。最初,巫觋祭祀作为一种娱神活动,将仪式(礼)、歌舞(乐)同部族的命运兴衰直接关联;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洗去了其中的封建糟粕,将礼乐文化与政治兴亡紧密连结起来。如“优孟衣冠”的滑稽戏常借调笑之机讽刺封建统治者的昏庸之举,批评委婉而中肯,不仅受到一般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怨刺”的传统精神,体现了一般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故而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重新梳理戏曲的源头,正是在以文史结合的方式,感受具体时空下的戏曲魅力,体验其中的华夏礼乐精神,明白中国人的坚韧、忠孝、风骨从何而来,从而坚定我们心中的文化自信,努力实现文化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