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教授主讲“读中文系的人”

Body
为帮助21级新生更好地建立起对专业的认知,12月18日下午,中文系(珠海)“琴音拨响”专业导学系列讲座第一讲“读中文系的人”于广州南校园丰盛堂开讲。本次讲座由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中文系(珠海)讲座教授黄子平先生主讲,中文系(珠海)郑华副书记(主持工作)主持。
“黄子平教授深耕现当代文学领域,1985年与陈平原、钱理群先生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讲座伊始,郑华副书记(主持工作)向同学们隆重介绍了黄子平教授的治学经历。郑华副书记(主持工作)回溯过往,和大家分享了邀请黄子平教授的缘由,既因其广博学识与学者风度,也因其对于学生的喜爱和作为中文人的人文情怀。
讲座正式开始,黄子平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一书切入,结合自己当初选择中文系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心路历程。黄子平教授指出,或热衷如一,或机缘巧合,许多人与中文系相遇,而后深深地为其博大深邃而感染,多年后回首也绝不会后悔这个选择。
在散文般轻松的言谈与回忆中,讲座逐渐深入,从培养目标到学习门槛,黄子平教授介绍了中文学科的前景和中文人的人生方向。他指出,中文是一门看似轻松易学实则广博精深的学问,需要同学们付出努力方能扎实发展。
而后,黄子平教授将视角投向历史与文化,向同学们展现了中文系的起源,他考据道,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政”、“西艺”挤压,大臣张之洞极富先见地在《学务纲要》中提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由此催生了中文系的产生与发展。黄子平教授指出,中文系的设立既是百年前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产物,也为应对危机提出了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中文人的自我认知、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势必与危机引发的使命相呼应,自觉肩负起传承民族、国家文化的命运。
黄子平教授强调,作为中文人,我们要格外珍惜我们的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中华民族血脉之所禀承。正如“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中国人也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许多其他的伟大作家和作品不坠不灭。因此,中文人更要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点,肩负起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努力让中文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后,黄子平教授又以刘半农和闻一多为例,讲述了中文人在探索中所选择的不同道路,并以此作结。
讲座最后,黄子平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相关疑问,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待碎片化阅读的态度等,在详尽的解答中也体现了作为学者的哲思和自省。郑华副书记(主持工作)向黄子平教授表示感谢,也期待同学们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品讲座带来的启迪。
本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与著名学者接触交流的宝贵机会,也深化了大家对中文系、中文人的理解。所谓“文以载道”,相信通过黄子平教授平实真挚的分享,同学们将更能体会内心对中文及所载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