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学者讲坛第6讲 | 吴真教授主讲“禁忌、行当、剧场:近代戏曲的非文学演进机制”

无

Body

         3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教授做客文珠“粤派学者讲坛”,以由折子戏发展而来的晚清各戏班压轴大戏《青石山》为讨论焦点,围绕禁忌、行当和剧场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戏曲文本背后的实演语境,探讨了近代戏曲的非文学演进机制。讲座由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讲座伊始,吴真教授对《青石山》题材进行溯源,梳理其演变线索。《青石山》诞生于晚明社会的吕洞宾信仰,最早可追溯到汪廷讷《长生记》传奇中的折子戏《王道士斩妖》,又名《关公斩妖》。后由于朝廷明令和士大夫信众两种力量的干涉,清代屡次禁演关戏,但实际上,此戏通过改换斩妖神灵等方式,逐渐成为江南戏班的常演剧,并从折子戏进化为全本戏,在民间颇受欢迎。咸丰朝开始,清代宫廷常有演出《青石山》的记载。这一过程中,戏曲文本出现不少关键变化,比如关公与周仓被二郎神、李王天等替代,本来下场打斗的关公受制于凝重肃穆的神圣形象而不再亲自斩妖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戏班对信仰禁忌的合理规避。

       吴真教授紧接着进一步探讨了《青石山》在演变过程中对信仰禁忌的舞台化处理。在咸丰二年(1852)《青石山》清宫演出中,关公被称为“老爷”,并坐于龙王床(佛龛)的龛内,下旨命令关平与周仓斩妖,由此关公、关平、周仓重回《青石山》。这一舞台变化极其关键,神龛样式、关圣造型和香烛供品等多个细节的设计,布置出了舞台上的“坐龛”,实际上模拟了现实中的关帝庙,将戏台幻化为神庙,由此合理解决了“信仰与戏剧”的内在冲突,《青石山》转变为捉妖除邪、消灾祈福的吉祥戏,成为了晚清唯一免遭禁演的关公戏。

       随后,吴真教授以《青石山》的非文学演进为切入点,探讨武打剧脚色和情节设置的现实考量。从道光昆弋本与咸丰乱弹本的脚色行当对比可见,关公的武打戏转移到关平身上,这是脚色体制推动的结果,再加上俞菊笙、杨月楼等名伶极力打造武生行当的新规范,使得关平这个新加角色不断地被再加工,《青石山》逐渐成为了武生本工戏。此外,武旦的崛起保证了神怪戏《青石山》中女妖精角色的魅力,一方面由多角演员扮演狐妖,展示狐妖切换于妖精与美女之间的幻术,另一方面全面展示武旦的技艺。这些武剧脚色的新设置,促成了《青石山》演出中三场经典的对手戏,分别是卖符请师、对刀和斩狐,这三个戏剧性冲突极强的情节体现了近代戏剧在舞台上的非文学生长,戏曲舞台逐渐以“角儿”的对手戏为中心。

       吴真教授也指出,晚清戏园的商业化和全武行大轴戏的演出设置是《青石山》非文学演进的重要影响因素。《青石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写实派,注重布景,大规模运用火彩与灯光来“真实再现”现实神庙,这些现代戏剧特质是晚清戏园商业化、戏班专业化双重力量的推动结果。戏班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极力推动名角制度,邀请名角加盟,并在戏目与排场上巧设心思,以武打群戏为大轴戏,讲究场面大、气势足、火彩多。经过舞台演出的不断实践,加角色、加武戏、加道具布景、加灯光火彩的《青石山》成为晚清京剧大轴戏的代表。

       最后,吴真教授总结了这次分享主线,文学性不强的《青石山》逐渐脱离文学轨道,在舞台演出实践中持续翻新并最终成为近代舞台压轴大戏,这一非文学演进机制表明,市场、伶人、戏班、信仰禁忌等等社会性因素都会制约和改变戏曲形态的现实发展。

       朱崇科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吴真教授的讲座既锐利又成熟,充分体现了强专业、跨学科、巧融合这三个关键词。线上线下的各位师生积极与吴真教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热烈和愉悦的师生交流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