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系列讲座第1讲 |朱崇科教授主讲“世故的老人:鲁迅及其文学批评”

Body

5月23日晚,中文系(珠海)“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系列讲座第一讲“‘世故的老人’鲁迅及其文学批判”于海琴6号开讲。此次讲座由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郭超副教授、胡星灿博士后与谈,中文系(珠海)贾智副教授主持。

Image removed.

讲座伊始,朱崇科教授首先以高长虹与鲁迅的交往切入,向同学们介绍了鲁迅“世故老人”之称的来源及其变迁。“世故老人”以及与老人息息相关的个人际遇构成了鲁迅有关老人的丰富体验,呈现在作品中即是内容繁盛指涉广泛的老人书写。表面观之,“世故老人”的称号指向鲁迅对世俗的犀利洞察和“师爷气质”,实际上鲁迅作品中对“老”与世故的精神思考具有更深刻复杂的内涵。朱教授认为,鲁迅作品中的老人书写寄托了鲁迅对诸多层面的总结与反思,常见的是对其中老人政治主体层面及运行机制的批判。老人政治的文化逻辑形成于前现代时期,因这一时期老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处理族群内外重大事件的重要参考,在相对缓慢的社会转型与思想范式嬗变过程中这种优势逐渐转化成一种老人政治。朱教授层层剖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老人政治弊端,并按照批判程度的差异和吸收对象的等级,将其分为“主动的绊脚石”和“被动绊脚石/牺牲品”。通过老人政治视域下的文本细读,朱教授指出,鲁迅的老人书写既呈现出老人传统及其文化政治的主要表征,又部分指出了老人政治的运行机制。

 

接着,朱教授引入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概念,重点阐述鲁迅对“老”所指向的弹性文化资本/权力的消解企图。他以“华老栓”与“华小栓”的代际区隔,中年闰土对少时朋友“老爷”恭称所彰显出的权力隔膜,以及“阿Q”到“老Q”的称谓变迁为例,说明“老”这一称谓背后既有知识/权力转化的资本,又有某些文化习惯。随后,朱教授在华老栓、阿Q们的“思维结构”背景下,剖释鲁迅对弹性文化资本的处理,比如老师书写、文化权力状描、文化元典重审与批判。

Image removed.

朱崇科教授以精当的文化政治理论对鲁迅老人书写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进行丰富立体的观照之后,着重指出:“单纯把鲁迅贬低为‘世故老人’是相当愚蠢的事情”。鲁迅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老”的切身语境之外,他在理解同情的同时,也无情地解剖乃至批判自己。朱教授认为,作为老人又是“老”孩子的鲁迅在文本中以对照的方式对自我进行理解式解剖,通过反思老人的复杂性以及与他者的鉴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进化论的反驳与辨证思考。

 

与谈环节,郭超副教授认为,朱崇科教授通过鲁迅笔下老人形象序列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老人话语。“话语”在福柯那里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概念,鲁迅的“老人话语”可以说是有意识地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但通过一系列文本分析可以发现,鲁迅对老人形象序列的建构并非完全处于有意识层面。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观之,他的老人形象建构同时具有无意识的成分。郭超副教授指出,无论是有意识地再现还是无意识地建构,其终极意义均指向鲁迅对中国文化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随后,郭超副教授谈到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的“惯习”概念与“看客”以及作为“老”孩子的鲁迅;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描写与老人话语所构成的张力。最后,他将问题拓展至文本文体特征,针对儿童与老人话语本身蕴含的文体风格差异作出一定的思考并提出疑问。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胡星灿博士后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解读“世故老人”鲁迅的另一视角:将鲁迅世故与否的问题转向鲁迅懂不懂世故。胡星灿老师以鲁迅《野草·立论》一文中对处世之道的讨论为据,说明鲁迅显然是懂世故的。以此为前提,鲁迅的反世故、世故、理解世故、剖析自我世故等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背后的自主性关涉到他的进化论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因而只有置于特定历史场域的讨论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朱崇科教授对两位与谈人的发言分别予以回应,总结并深化其中具有创新点的命题,最后以自己写作论文的思考路径为例,向同学们强调经典研究中问题意识与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最后,贾智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朱崇科教授的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既呈现出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又生动活泼,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和视野,也为在座老师们提供了授课典范。他表示,两位与谈人的发言在主题讨论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有关鲁迅作品中老人书写研究的相关问题,可谓满满干货。随后,与会同学积极与朱教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热烈和愉悦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Image rem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