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书房 | 周建渝:把书读进心里去

Body
编者按:“秋天晴日菊还香,独坐书斋思已长。”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今秋,中文系(珠海)推出“老师的书房”系列文章。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造访中文系(珠海)周建渝讲座教授的书房,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01
藏书与生活
Q:您的书房中大概有哪些藏书?是如何整理放置的?
A:我的藏书大致上按照传统文献的“经史子集”顺序摆放:“经”主要藏有《十三经》;“史”包括“二十四史”中的十七史;“子”书则主要是《老子》《庄子》《新编诸子集成》;“集”就是各种文集、总集和别集。
我比较注意收藏每个专业必备的书籍,若长期使用还会在其中做上笔记,也有一些现当代文学史领域的论著。
Q:您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买书、藏书的吗,当时买的是哪些书?
A:大学时期为了上课需要,我陆续买了一些书。当然,买书得分清主次,一般的书籍可从图书馆借阅,而专业必读的、经典性的书是一定要买的。1982年开始在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花了约半个月的工资买了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硕士期间购买的中华书局校订影印本《文苑英华》也比较昂贵,大概需要学生两个月的助学金。不过,购买当天是教师节,在成都春熙路古籍书店凭老师的教师证可以打8折,我们就请恰好也在书店的一位老师出面,用他的教师证打了折扣。
不过“二十四史”价格太高,我并没有买全。读博时,我在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看到《明史》中华书局版,第一次没下定决心,后来攒了一段时间的钱才买入。这些昂贵的专业书后来都派上了用场。如硕士课程用上了《十三经注疏》;硕士论文因研究南朝徐陵,因此需要通读《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等南北朝史书。
Q:有没有一些书是您转换多地还一直留在身边的?
A:每次搬家我都会扔掉一些重复的或不太重要的书,但之前买的经典的、必备的书籍都还在。后来我离开北京到美国读书,大部分书都留在了北京朋友的家里,到新加坡教书后,又让北京的朋友帮我海运到新加坡。朋友开玩笑说“你这个书真的是‘豆腐搬成了肉价钱’”。这些书后来又跟我从新加坡到了香港,现在都在香港的书房里。
这几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我主要把跟教学相关的一些书留在身边,如古代文学史和小说戏曲研究等著作,新买的书或上课新用的教材,以及一些电子版书籍。
02
读书与学术
Q:您最近在读什么书?
A:我这段时间在看《唐五代传奇集》,还有跟我的教学有关的书,以及一些好的文章。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与本专业研究有关的书;在学术研究之余,也会阅读其它领域比较重要的文章。
Q:您觉得带着学术研究的目的去读,跟自由阅读有什么不同?如果要做学术研究,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阅读方法?
A:自由阅读是兴趣性的,可以“泛泛地读”。有时可看一些跟现实和社会问题相关的,比如生活知识、常识等。
但学术研究的阅读具有导向性,需要关注跟研究对象相关的书籍。因此,我会集中时间和精力,细致甚至缓慢地阅读这类书籍。
学术研究阅读需要边读边做笔记。我读大学时习惯用卡片做笔记,购买印刷厂边角废料剩下的厚纸片,一面较白,另一面较黑,但是很便宜。买来后切成卡片大小,画好横线做笔记,再把卡片分门别类整理好,便于查找。现在有了电脑就不用记纸卡片了,但对我而言,记卡片印象会更深。
Q:研究学术需要导向性的阅读,那么刚学习入门的同学应该怎样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A: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书单,比如喜欢某一时期的文学,便需要涉及这段时间中的经典,而且要阅读原文。只有读原文,注重第一手材料,才可以把许多东西融会贯通。
有的同学写论文比较喜欢先读别人的学术文章,引用其它二手材料,这不利于做学问。在读了原典的基础上,可以再读期刊等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但若要扎实自身学养,还是要通过读原典打基础。
我在考研时对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很感兴趣。于是细读了中科院哲学所与北大哲学系合编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先秦两汉部分的原文,并慢慢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最后考上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但那些哲学书在今后仍给予我丰厚的学养。
Q:若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学方向的同学需要阅读哪些经典呢?
A:做古代文学要先把先秦时期的底子打好,如与先秦文学关系密切的《左传》《庄子》和《诗经》;《左传》《史记》对后来的叙事文学传统影响很大,《诗经》(还有《楚辞》)则为后世抒情文学传统奠定了基础。
我个人比较喜欢选购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如我的《史记》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竖排繁体字版本。《左传》也可以看徐中舒校注的《左传选》。当然,其他出版社也有不错的版本。
03
阅读与时代
Q:您有一些电子版书籍,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习惯于阅读和收藏电子书,这种阅读媒介的变化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A:电子书比较容易找到,并且阅读方便,特别是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有时候刚提到一本书,同学们就会马上找到电子书分享出来。
但电子书也容易平面化,具有表浅性。人的大脑像蜡板一样,阅读时眼睛接触文字,手在书写,就像在蜡板上刻字,刻得越深印象就越深,这也是我们以前做卡片的好处。所以当我们看电子书时一定要做笔记,否则较容易遗忘。
Q:现在还有不少听书的APP提供经典书目的导读讲解,播放量挺大的,您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A:导读讲解方便更多人接触经典,但导读中会有含有导读人自己的理解,仍需要自行阅读原文。初学者听后必须得想问题,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否则只听不想就太被动了。
你在听书时,只是耳朵在听,未必能够完全听进心里去;而在读纸质文本时,你的眼睛是主动迎上去的,同时手在写,大脑在思考,学与思的效果就能结合起来。如果听书的话,可以记下疑点或观点,听后再进一步思考、整理。
Q:以前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在处于网络时代,获取各种信息都非常便捷迅速,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A:网络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渠道或线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很方便。但网上的东西容易表面化、碎片化,很多内容也没有经过专业审查。如果是一般性的阅读,了解一下即可,可是一旦涉及到严肃、专业的学术研究,就一定要读原著,找第一手材料,基于原文去讨论才立得住脚。
Q:可以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读书的建议吗?
A:读书前必须先明确需要精读或仅需泛读的书目。与专业相关的经典一定要精读,如《左传》《诗经》《史记》等。可以通过多留意参考书目确定精读范围,比如先找一本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或者比较好的出版社出的专著,留意文末的参考书目。另外,研究古代文学也需要精读古代历史、哲学方面的经典。
精读时得做笔记,把重点提炼出来,将书从厚读到薄。我当年考研复习时按照朝代和人物绘制表格,比如把诸子的主要论点罗列成表,然后把它们整理为一个本子,需要时就可以迅速查找,方便回忆原文或翻阅原著。
总之,精读的书不能图快,甚至每天只读一两页也没关系,重点是读的过程中要有思考,要读进心里去。
近期推荐书目:
《诗经》《左传》《庄子》《史记》;
【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
明清短篇小说:冯梦龙编“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明清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