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研讨会顺利举办

Body
2022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研讨会顺利举办。数十余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相聚云端,围绕“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和分期”、“女性向网络文学和媒介、社会视域中的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评价和理论建设”三个主题展开探讨,交流思想。会议分为致辞、开幕演讲和主题发言三个环节。
上午八点半,会议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吉云飞老师主持,何弘、黄发有、夏烈和朱崇科分别致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首先对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的日益壮大和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入表示祝贺,并希望本次研讨会在对新现象做出及时反映的同时,能够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经典化。随后,就本次会议主旨,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提出,写史之时不能忽略网络文学发展仍处于动态之中,不要急于设置边界,要注意文学史与文学实践的深入互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表示,在书写网络文学史时应当将思想扎深,去做更富有概括力也更富有人情味的文学史。致辞最后,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代表学系对各位参会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理念。
开幕演讲由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李强主持。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首先作了题为“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史料与史实问题”的报告,他从网络文学批评史史料获取的三种特殊语境切入,提出修史的三大难题,并为难题的克服提供路径,即在于如何具体地处理好史识与史料的关系。其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作了“数码人工环境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问题”的报告,她通过对网络、文学和中国三个关键词的再解读,重申了数码人工环境在网络文学定义中的特殊位置,并强调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应当放在作为平台的网络论坛而非某个具体的作品或事件。
会议第一场由中山大学吉云飞老师主持,中国作协马季研究员评议。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提出综合媒介、文化环境、政策和社会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应将网络文学起点的放在2000年;《诗选刊》主编桫椤认为网络文学起源只能是多源头的,并应落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中;暨南大学王小英教授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国”应理解为以汉语为依托的文化共同体,20世纪末海外华人的实践已型塑了网络文学的原初空间;暨南大学副教授郑焕钊表示起点问题的讨论要能深层次地建构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化逻辑与历史逻辑,也要在文学与媒介、雅文学与俗文学、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中才能确立;安徽大学特聘研究员吴长青以《漓江年选》为样本,通过对早期“纸电一体化”融合出版实践的反思,分辨了网络文学起点问题中的发生与传播两个维度;山东大学副研究员肖映萱从桑桑学院、露西弗俱乐部谈起,分享了对中国“女性向”网络文学兴起的思考,并给出个人对“女性向”的明确定义;西南科技大学讲师邓韵娜提出《蜀山剑侠传》在中国网络文艺生产中具有源头性地位,着重分析了其开启的地图叙事模式所带来的独特时间观是如何影响到后来的网络类型小说和电子游戏;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李强以媒介环境和制度环境为切入点,以美国、日本、韩国为参照,在地域对比中讨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在评议环节,评议人马季肯定了八位发言人的敏锐思考,并一一点评。随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陈定家研究员主持了圆桌讨论,与会学者再次就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会议第二场由山东大学副研究员肖映萱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评议。上海师范大学讲师王越从性别视角切入,关注女性向网络科幻小说中的思想实验;露西弗俱乐部创始人高薇佳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阐述早年网络文学作者对女性向的理解和定义;广东作协王金芝老师提出网络文学的叙事已由虚构生产转向拟像生产,不再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河北文联王文静老师以三个关键词文学、影像与大众化梳理了新时代网络文学IP改编的特征;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周冰将网络文学与地方性相结合,提出网络文学史的叙述应当重视地方知识与地方路径。澳门科技大学朱丛迁和胡晓霞老师以《灵境行者》为例,探讨网络文学的古典审美特质与东方主义的互文、纠缠;杭州师范大学周敏老师从1990年代的社会和文学整体氛围中,分析网络文学诞生时与“断裂性”同时存在的“延续性”;苏州大学张学谦老师在19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中考察网络小说的主题变迁,提出其中存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间最初的挣扎。在评议环节,评议人许苗苗充分肯定了上述发言人的问题意识,并一一点评。随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立群主持了圆桌讨论,参会学者就“女性向”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发展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展开交流和碰撞。
会议第三场由中山大学副教授郭超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黎杨全评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提出中国网络文学中关于“人-自然”的表述展现了“后人类”的多重主体,极具先锋性和反思性;中山大学副教授刘昕亭通过幻想类文学写作明确显示的与传统写实和模仿论的极端文体差异,探讨了网络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所面临的新挑战与重构可能;山东大学贺予飞老师以“网生起源说”重新梳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起源问题、发展历史和动力机制;吉林大学王震博士以“五五断更节”这一重要事件讨论网络文学场域中的力量重组;南京大学研究生丁雨卉从三个角度将读者接受和二次创作纳入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贾淇讨论了“玄幻无线文”类型化叙事的结构和动力;安徽大学研究生江秀廷以“阅评族”“产销者”“传受人”为关键词讨论媒介时代的读者问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罗亦陶老师分析了近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三个新挑战和三个新趋势;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周兴杰分析了网络文学批评内部存在的线上和线下的形态区隔,提出应以线上批评的“出圈”和线下批评的“入场”推动网络文学批评的和融。在评议环节,评议人黎杨全充分肯定发言人的独特角度,并一一点评。随后,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教授主持圆桌讨论,参会学者着重讨论了网络文学的理论建设问题。
会议由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作学术总结。他对本次会议中从50后、60后一直到90后的老中青几代学者的同台交流表示肯定,在对大会三个主题进行总结分析后,进一步展望了网络文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期待网络文学研究能走向一个新的足以与网络文学创作相匹配的高度。至此,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举办的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圆满落幕。疫情阻隔,参会学者虽不能肉身相见,但仍以云中相聚的方式,碰撞思想也交流感情,共同促进新兴的网络文学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