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第六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Body
为促进中文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2022年11月19日举办“第六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设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文艺学与语言学、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以及比较文学论坛共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37名博士生云端相会,共研学术。
博士生总论坛
总论坛由中文系(珠海)杨蓥莹副教授主持,她向与会博士生表示感谢与欢迎,并表示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建立博士生培养新机制,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希望诸位博士生能在接下来分论坛的交流互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研讨学术,拓展视野。
随后,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开幕辞,简要介绍中文系(珠海)的学系概况、师资与学生情况、人才引进和培养。朱教授期待参与论坛的青年学子增进交流提升自我,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顶尖,也欢迎优秀博士生日后加盟中文系(珠海),共建一流。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郭超副教授主持,中文系(珠海)陈洁副教授、李雪莲副教授、吉云飞助理教授、郭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上海交通大学杨森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鲁迅启蒙逻辑合法性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吴靖阳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1925-1937年歌谣研究会阵营分化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严雪明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文本传递和《狂人日记》的内在生成性研究。中文系(珠海)陈洁副教授从研究成果使用、突破点、选题范围等层面加以评述,肯定了改组博士的创新尝试和流畅表达,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东北师范大学盖晓曼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小二黑”的来路与命运的研究;山东大学张惠娟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十七年”文学期刊的创刊和改刊广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苗家豪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土改文学”与“工业文学”中“诉苦运动”的比较研究。中文系(珠海)吉云飞助理教授肯定了该组博士研究的扎实功底,从文本材料增删、切入角度、研究深度等方面给出建议。
云南大学何飞龙博士生探讨了身体在艾青诗歌中的三种形象;清华大学李娜博士生阐发了陆志韦新诗形式构想综论;浙江大学杨婷婷博士生分享了其对北大歌谣运动采集的婆媳关系歌谣的看法。中文系(珠海)李雪莲副教授肯定了该组博士的选题意义,从论题阐述、文本分析、思路与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中山大学崔瑶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野草》与汉画像的象征与复调研究;中山大学李茜烨博士生分享了其关于老舍1937年前后转型的研究。中文系(珠海)郭超副教授肯定了该组的研究成果,从内容偏重、创新表达、文献综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华文文学分论坛
华文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朱崇科教授主持,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靳一凡博士后担任评议人。
厦门大学岑园园博士生,通过分析日据时期台湾古诗中的日月潭书写,探讨其中对于殖民文化共同体想象的抵抗。陕西师范大学高莉娜博士生立足于抗战时期流徙新加坡与印尼的中国文人,对异域文学发展、“流徙文人”双重身份等进行剖析。南京大学李昌俊博士生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印尼书写,展现第三世界反殖图景与彼时书写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朱崇科教授对三位博士生的展示给予充分肯定,并从文学视角下的对抗性张力、整体观方法与个体论述等角度提出建议,并指出政治立场需要更好地与文学性分析相结合。
南京大学马海洋博士生集中梳理了陈映真20世纪80年代作品中的生态言说,指出其左翼思想的丰富与战后“新殖民体制”对于台湾现代化道路的影响。中山大学赵智行博士生以《迷园》与《复眼人》为例,探讨台湾“风土”描写对于“本土”建构的深层意义。中山大学的邓凯月博士生以严歌岑、郁达夫为例,分析“妈阁”等多重形象背后蕴含多元文化与内涵的澳门。靳一凡博士后对于论文中的问题意识给予认可,并就生态批评、文本呼应与主题用词等方面对博士生们进行点评。
厦门大学冯师曜博士生从“降维”概念出发,分析骆以军长篇小说《匡超人》中展现的“救赎”与爱的“偷渡”。中山大学霍怡帆博士生结合福柯和苏珊·桑塔格关于话语形构和身体的理论,从身体受难、病态与狂欢三方面聚焦沈从文作品中的身体话语。来自中山大学的刘平博士生对王任叔在战时孤岛上海的发表作品进行辑佚,从文本价值与史料价值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王任叔的思想内涵。中山大学薛晨鸣博士生梳理鲁迅对于“迷信”认知的过程,从中探寻鲁迅救国主题转向的可能途径。胡星灿副研究员称赞四位博士生行文中的旁征博引,并分别就范式定义的清晰性、表征背后的深刻性、论文布局与理论介入等方面提供建议。
文艺学与语言学分论坛
文艺学与语言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屠友祥教授主持,屠友祥教授、杨蓓教授、叶然副研究员、谭菲助理教授、陈扬阳博士后、孙茂霞博士后、朱林博士后担任评议人。
云南大学崔玲博士生探讨了类型学视野下的山西偏关方言“给给”句;华东师范大学李慧博士生以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身心分离为研究切入点,从话轮分布环境、互动功能、连用与互换、形成机制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成语“身不由己”与“情不自禁”;北京师范大学苗昕伟博士生通过剖析“打工诗歌”与阿甘本“神圣人”理论之间的潜藏联系和宿命般的二律背反困境,讨论了当下打工诗歌的创作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杨毅博士生分享了其对声音叙事层面下小说广播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高宸博士生将弗朗哥·莫莱蒂的“距离阅读”延伸至“经典修正”这一思想潮流,讨论了莫莱蒂的文学计量分析方法;华南师范大学陈方源博士生分享了对巴迪欧追寻真实的路径转向及其共产主义渊源的研究。
中山大学崔久成博士生梳理了布拉格学派核心成员穆卡若夫斯基、雅各布森、博加特廖夫三人在艺术符号学体系下的电影研究;中山大学钟宇堃博士生讨论了自然性和约定性、任意性和理据性两组对立及其相互关系;中山大学孙乐乐博士生探讨了差异性符号世界中的地方性环境感知问题。
评议老师们肯定了博士生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论文的清晰脉络,并就调查方法、文章结构、表述严谨度及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等方面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以及比较文学分论坛
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及比较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中文系(珠海)杨蓥莹副教授、陈佳妮助理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许树妙助理教授、刘杰助理教授、徐俊刚副研究员、叶跃武副研究员担任点评人。
复旦大学伍梓均博士生论述了南朝雅乐创作对前代的继承与创新,王治田助理教授点评其论文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但需要对“创新”概念做出界定;北京语言大学黄园园博士生从传统比兴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杜甫五言古诗的承变,叶跃武副研究员肯定了他对杜甫的深入研读以及对杜甫作品的细致分类,并提出了论证结构、“比兴”概念理解方面的建议。
浙江大学陈雨星博士生讲述了明清时期苏州大阜潘氏家族由盐商世家向簪缨世家的转型,刘杰助理教授认为其论文标题新颖有趣,但在论述结构和论据上有待完善;北京师范大学徐畅博士生结合历史语境和明代教化剧,分享了她对邱濬《伍伦全备记》的新认识,陈佳妮助理教授称赞其论文给人印象深刻,极具问题意识,但有关接受史的论述有待丰富。
辽宁师范大学吴昌昊博士生借助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快”的字形演变和词义演变,许树妙助理教授认为其论文题目具有纵深感,论述角度新颖,但也指出其中存在的字形与字义演变之间缺乏联系、文献用例不足等问题;吉林大学赵堉燊博士生考证了秦简牍中地名“长沙”及其相关问题,并对秦长沙县故城所在地进行了初探,徐俊刚副研究员认为该论文运用新材料以探讨旧问题,是一次较好的论证尝试,但建议在“长沙县”的论证中丰富对新材料的论述,并加强全文观点论证的条理性。
河南师范大学魏妍妍博士生从语言信息功能、语言能指所指的角度解读了贝克特小说《瓦特》对传统语言共同体的解构,杨蓥莹副教授点评道,该论文主题切入自然,条理架构清晰,体现了对语言意义的思考,但还应该关注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生成语境,探析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午时将至,第六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研究主题多样、议程紧凑、交流融洽、成果丰硕。2015年至今,中文系(珠海)已成功举办6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 ,论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学子提供了立足时代、放眼世界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博士生们通过本次论坛活动,能够开阔视野、锤炼能力、加强交流、建立学术联系、激发合作潜能,共促学科建设。感谢与会老师和博士生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博士生论坛再次相会。
优秀论文
文案:孟子绚、黄涛、郑日宜、钟琴
排版:陈颖琳
初审:王颜玉
审核:朱崇科 陈彪
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