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学堂|第四期活动——《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
Body
共读经典,浸润文心。《乡土中国》是一部了解中国基层社会、乡土社会的重要作品,为了更好理解书中内容,进行思维碰撞,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青马学堂于2023年3月25日下午在线上举行了《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窥见中国乡土。本次读书分享会由任佳雨同学主持。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的社会学著作,从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方面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也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在本次读书分享会中,十个小组依次发言,各抒己见。
一部分小组对书中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对费孝通先生的介绍与分享书中部分篇目如差序格局、血缘与地缘、乡土性社会格局的特点等等让我们对《乡土中国》所探讨的问题更加清晰。
另一部分小组采用别开生面的方式,联系现实热点切入本书,探讨了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从《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引入,探讨伦理身份、家庭与婚育、单身女性的生育权问题;从乡土文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到乡土社会,在大转型、大融合的时代,如何摘下有色眼镜看待城市与乡村,真正走进乡土等等。
今天的时代背景已然发生变化,作为青年的我们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品读这部经典,常读常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探索乡土社会的问题及解决方向,为中国乡土社会的转型发展添砖加瓦。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同学们收获颇丰,以下为部分同学读书分享会后的心得体会:
梁鉴焜:
周六的读书分享会我们围绕着费老的《乡土中国》进行展开研讨,而我对于本书的多角度的认识也在各小组的分享中愈发延展而绵延。本书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描写,而是从现实生活的社会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让我们搞清楚“乡土”究竟是什么意思,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在农耕文明长期作为发展主流的中国,许多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都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些沿袭下来的乡土特色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陈丹阳: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包含着对乡土社会内生机理的深刻认知和精妙分析,对于我们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极有裨益。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地供应不足是住房供需关系失衡的基本成因,因此要健全人房地联动机制,要因地制宜增加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城市房价格普遍超过新市民的购买支付能力,因此要充分考虑新市民住房支付能力,完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多渠道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解决城市住房问题,除了要“增量”,还要“增质”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夯实一个个基层基础的小平安,提供安全舒适的高质量居住环境。
李卓婷:
这次的读书分享会,听了大家的感想我也收益颇丰,对中国的乡土社会了解得更加深入了,也对当今的村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乡土农村数十年来至今一直是中国学者的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今天以村庄和城市小区为代表的基层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正在解体,新的关系还在建立中,社会治理需要耐心引导。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卢锦华: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熟人社会”的概念。“熟人社会”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亲密程度。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使得乡村的面貌、情感体系与文化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贺雪峰创作了《新乡土中国》一书,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吴重庆先生则认为,今天的乡村正在走向“无主体熟人社会”。而无论是“半熟人社会”还是“无主体熟人社会”,都在提醒着我们今日乡村社会已发生巨变,需要我们对乡村社会进行新的调查与探索,在更具体的时空下理解新的“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