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书房|王治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将连载“老师的书房”系列文章。本期推送邀您一起造访中文系(珠海)王治田助理教授的阅读空间,于累累古籍中品味古风古韵,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体会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这本《史记》,它的装订、内页印刷都很不错,还附上了历史年表。我一直留到了现在。”王治田老师一打开书柜,就向我们展示了一本精心包过书皮的、泛黄的《史记》。

其实,这本书是王治田老师在中学时期买的盗版书,但被他视若珍宝,保留至今。王治田老师儿时读书资源匮乏,他仅有的阅读启蒙地,是太行山脚小县城里的废旧书摊,里面充斥着劣质盗版书籍。——那时喜欢去逛书摊,有时候可以淘到宝藏!”

知识匮乏背景下的无奈选择,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多年后读博期间,他和导师一起整理了《唐诗艳逸品》——这并非高质量的唐诗选本,甚至存在很多错误、伪诗,是明代人的“地摊书”。但在王治田老师眼中,它却是保留明代人日常阅读经验的活化石。整理这部书的过程,仿佛是对他早年读书经历的一种印证,让他对古人的阅读经验多了一分感同身受。

王治田老师还展示了在书摊淘来的《金庸散文集》,里面有关金庸和钱穆访谈时提到的钱穆老先生对历史研究观点的记载,这启蒙了王治田老师走上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


 

01藏书,是一种见证

 

“ 每一套藏书,都凝注我独特的情感。

 

受访过程中,王治田老师兴味盎然地向我们展示他的藏书。几排书柜,浓缩了王治田老师从北到南、由国内到国外的丰富求学经历。

“我求学时会买关于当地本土文学的书,我也喜欢收集能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书籍,因为那是我人生经历的见证。”

本硕阶段,王治田老师都是在成都这个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地方度过的。四川慢节奏的生活,让他在茶馆古楼中品味书香,以更好的心态静心读书。送仙桥旧书市场,一个或许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地方,王治田老师竟是常客。从那淘来的书,见证了蜀地独特学术传统与文化特色对王治田老师的熏陶。

王治田老师给还我们展示了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实习之后的纪念书,以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期间内山精也老师赠送的书。还有一本是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买回的,上面印着莎翁印章的图案。如今,王治田老师在广东工作,于是他的收藏书单中又多了关于广东本土历史文化的书籍,比如《粤东诗抄》等,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文学传统。


 

0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视野的融合,方能饱览庐山全景。

 

丰富的求学经历,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声:“为什么要去外国读中文呢?”对此,王治田老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不能囿于国内的文学视角,因为我们太了解中国人的看法了,很容易在学术研究中因为惯性思维陷入某种窠臼从而忽视一些东西。而不同的文化意味着新的视野和新的思想,哪怕存在误读或片面之处,也能带来一定的价值和启迪。所以国外的学习会帮助我看到‘庐山’新的风景。”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典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误读”的现象。某种意义上讲,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误读”,并不会比朱熹更多。王治田老师认为,这种“误读”实际是阐释学角度下的“视野融合”。王治田老师举杜甫为例,不同文学下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国内对杜甫的看法有时是标签化的,会忽略了很多美学、诗学的研究意义,而这也是杜甫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走出国门倾听他国声音,其实是站在庐山之外看另一种风景。

 

“因此,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有更加宽阔的胸怀。有意义的‘误读’,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刺激,我们应该看到误读背后的东西,从而超越个体局限性的理解,重新看待文本。”


 

0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读书,不是在书斋里闭关,而需要思想的碰撞。

 

王治田老师始终认为,读书不应该是一个人在书斋里闭关读书,而应该多倾听,多和人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从不同维度对书的内容有更全面丰富的了解。

 

 “成都的生活节奏很慢,时间也较为宽裕,闲暇之时我们三两同学便约个时间见面交流,畅谈诗书,很像现在的‘读书会’。”

 

在成都求学时,王治田老师广结好友,他和同学们自发组织读书会,“即兴而来、乘兴而去”,一起交流读书、观影的感想。“书终死物,心非稿灰,尤乐广交好友,诗酒相耽”,这是他成都求学时个性的鲜明写照。到了生活节奏加快的新加坡,王治田仍在游俊豪教授的提议和主导下,和几个同学组织“南洋诗会”,定期邀请嘉宾交流学习读书感想。

时至今日,王治田身为老师,仍保留了读书会的读书形式,每周带领21级的本科生一起读《文选》。

 

参加读书会,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起进步的过程。坚持一段时间后,密密麻麻的竖排古籍文字变得亲切起来了,个人枯燥的读书过程也变得有趣、高效。进入古籍的世界,贵在坚持。

——“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文选》,真的感觉很幸福。第一次如此鲜明地感受到学术交流和讨论的自由和热烈,那本曾经被摆在书架上落灰的大蓝书,不再是重重的纸张合集,而是被抚摸过,有温度的,智慧和文字的结晶。”

    ——“通过具体文本的研读,原来课上的文学史框架性得到了细节的填充。真的很感谢王治田老师,给我们这个阅读古籍机会,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爱上经典。”

    ——“王老师的《文选》课帮我们拓展了很多之前课上提过但是没有展开的点。每周都要看竖排繁体字真的是既有趣又折磨,是很特别的一段经历!”

 

(同学们的感受)

 

王治田老师认为,读书会是一种效率更高的阅读方式。“和学生一起读《文选》,能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籍,也能敦促我重新深入阅读。而且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们有很多新奇的思路,是我之前从未研究过的。”《文选》读书会,对于王治田老师来说,既是温故知新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04以古慰今,卧看云卷云舒

 

“ 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王治田老师认为,我们不能只活在当今的时代。游览古今,穿梭各个时代,能够帮助我们放松心态,排解 。

 

对于“内卷”,王治田老师笑道:“其实内卷不是今天才有的,古代也有,而且他们科举考试比我们现在还要卷,卷也卷不赢。回过头来看,古往今来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怎么面对才是关键,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很重要。”在对抗焦虑方面,王治田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摒弃当代人的优越感,多向宋人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等一群士人的共识,也是今天我们应对内卷的一剂良药。

针对今天学生们的读书,王治田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这样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游刃有余。以学科为分类的知识构建能够使我们的知识面更全,同时王治田老师还提出要有“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往往涉及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样一纵一横的知识体系构建,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返回知识框架中,深化认识。

 

最后,王治田老师寄语同学们: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读书,获得通往更深广的人性与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