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书房 | 李雪莲:于读书中沉淀自我

无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将连载“老师的书房”专题。本期推送,邀你一起造访李雪莲副教授的阅读空间,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Image removed.

 

 

01

书房:沉淀自我的空间

 

“搬书费劲,理书更是一项耗费心神的大工程”,李雪莲老师回忆前段时间的搬家感慨道,“但也从此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房,而且‘触摸每一本书’,考量放在什么地方,会让我清楚地记住它们在哪,日后找书非常方便。”与众不同的是,李雪莲老师将藏书安置在家中最大的空间——客厅。两排浅棕色的书架上,书籍仿佛排兵布阵般依着各自的高矮胖瘦分门别类在各个格子中。

 

Image removed.

 

“藏书是阅读和研究的一种准备。读过的书不一定‘藏’,‘藏’着的书有的是需要反复翻阅的,有的是为了现在或日后的阅读。”

 

李雪莲老师谦虚地表示,自己藏的书其实不算多。对她而言,与电子书相比,她更钟爱能于指尖翻转跳动的纸质书籍,这是出于阅读的惯性——电子书适于查找资料信息,但纸质书能使自己更充分地沉浸于其中。正因如此,她常常竭尽全力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纸质书,如若实在无法找到,甚至会将电子书打印出来翻阅。

 

除了安置藏书的客厅,李雪莲老师还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温馨的小书房。谈及书房的功用,李雪莲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道,书房的存在,为她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她能够暂时从不停息的诸多琐事中脱身。这意味着,她可以恣意沉浸在阅读与思索中,亦可以聚精会神地投身于工作中。

 

李雪莲老师时常提醒自己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哪怕是五分钟,也可以坐下来写一点东西、读几页书。”她表示,对于需要花时间照顾与陪伴幼儿的女性来说,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就显得越发重要。但她也补充道,写长篇文章、写学术论文最好集中安排在较充足的时间段里。

 

 

02

求学:生命旅途中的读与悟

 

李雪莲老师的求学经历十分曲折,本科阶段在北方就读,硕士研究生阶段辗转至南方,博士研究生阶段又重返北方。她坦然道:“学生时期的南北辗转,固然曲折,也有被动成分,甚至是遗憾,但也滋养了我的生命,给予我丰富的阅历。”

 

早在高中的时候,李雪莲老师就得到过班主任老师的提醒——“中文不好学,不能只盯着一点,需要做到文史哲打通。”待到本科阶段真正进入中文系学习的时候,李雪莲老师喜欢自由阅读,广泛地接触与阅读各类书籍。她表示,自己研究兴趣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是联系古今中外的。而相比本硕博阶段,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现在的她加大了理论类、学术研究类、史学研究类书籍的阅读比重。

 

读博对李雪莲老师来说,是一个破而后立的机遇与改变。她认为,读博使其眼界开阔,打破既往的知识结构,重新去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正是读博的一番经历促使李雪莲老师真正走上了学术研究道路。

 

“一次课上,我对解志熙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为什么沈从文要在‘希腊小庙’中供奉人性,他为什么强调是‘希腊’的。解老师说还没有人追根溯源探究过,而我此前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都和沈从文有关,我就想要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李雪莲老师读博期间的第一篇论文,随后,在解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定将问题进一步拓展,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希腊’取向”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她回忆道,决定做这个选题意味着自己需要补很多课,包括学习古希腊语、读古希腊历史、哲学等。尽管困难很大,但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她还是努力去克服,此后的研究也多围绕中国现代文学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开展。

 

“读书,亦或是做文学研究,多多少少都与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相通。”

 

在求学的旅途中,李雪莲老师也逐渐意识到,主动的阅读是大学阶段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动成人的表现,“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寻找到一些可以引领我们成长的人物。他们如一座座灯塔,在某个阶段为你指引迷航,推动你的成长,继而你会探索与解决独属于自己的问题,又慢慢超脱出这些人物,去建立更坚实和完善的自我。” 

 

 

03

学者智识:顺藤摸瓜式前行

 

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换过程中,李雪莲老师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她将自己的阅读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其一与学术研究直接相关。她认为,读与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光读书而不写文章固然使人轻松,但这只能生成浅层次的印象,无法推动自身阅读体系的完善。而撰写论文看似痛苦,但无论是撰写前的准备还是撰写时的需求,都能不断促使你阅读更多的书籍,从而拓宽自身的视野。

 

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也为我们撰写学术论文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论文写作应该基于某个问题意识展开,而我们需要警惕“伪问题”,寻找“真问题”。“真问题”的发现往往以大量的阅读与敏锐的思考为基础,这要求我们对既有研究有足够的了解,并尽可能地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只有这般,方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或见解。

 

其二是基础性的阅读书目,这主要是人文学科一些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书。在李雪莲老师看来,只有把握好这部分的阅读,才能打好自己的根基,并在这基础上以顺藤摸瓜式的阅读方式进行拓展。她解释道,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书的正文,亦或是注释、参考文献等,常常会提及与当下的阅读密切相关的其他作家、学者、书籍,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轨迹去进行延展性的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三是兴趣型阅读,这部分阅读不设任何目的,纯粹出于当时阅读的心境与兴趣,而阅读有时候也是讲机缘的。李雪莲老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分享了她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间隙“补追”的那些书,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对她而言,这类的阅读更多源于对文学本身的爱好,亦是其理解与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推荐阅读书目:

·《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弗朗西斯卡•韦德《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