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书房 | 洪晓纯:通过书籍看世界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将连载“老师的书房”系列文章。本期推送邀您一起了解中文系(珠海)洪晓纯副教授的阅读故事,在她独特的阅读中体会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01
看向世界的眼:由浅到深的阅读
谈到自己阅读的缘起,洪晓纯还能想到的最早的一本书,是四、五岁时读过的插图版《唐诗三百首》。当时并不完全理解诗歌含义的她,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建立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最初的兴趣。再往后,更长篇幅的外国小说和中国古典名著让她非常着迷,“每每想起那些比较早的时候读的书,都能唤起青少年时期读书的那种感觉”。
在还有大段时间可以读书的年少时光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文学作品,阅读百科全书类的书籍成为她少时的“娱乐”。书里稀奇古怪的事情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信息传播技术还没现如今那么发达的时候,“我通过书籍看到了一个比日常生活更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对她而言,是兴趣,也是看向世界的眼。
因为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缘故,洪晓纯也常常地会重新拾起一些以前读过的书籍。在“初次阅读”和“重新阅读”的体验中,她对书籍的理解更加多元、立体。她举了阅读《简·爱》的例子——从最初接触时所简单理解的爱情故事到重新阅读时才领悟到的女性独立成长历程,这其中既有专业理论介入的影响,也是一个读者由浅到深接近故事及其背后深意的过程。
但她也认为,第一次的阅读经历虽然有可能不够深入,却是很值得珍惜的。珍惜初读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去验证、丰富、充实,这样一个渐进的阅读过程无论对于哪个阶段的读者来说都很有帮助。这是一种体验,也是专业研究中的抓手,“当我们今天在初次阅读作品的时候,如果还能够暂时地放下专业的训练或框架去理解它,我们可能会与更多普通的非专业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寻找到一些可以对话的切入点”。
02
戴上理论的“眼镜”:专业读者的养成
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从一个始于兴趣的读者到成为具备研究能力的“专业读者”,洪晓纯觉得这几乎是每一个从事文学相关专业的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只是每个人走过这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最后到达的程度不同。
她认为,要成为一个“专业读者”,理论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业视角的介入就像戴眼镜一样,透过它,我们肯定能体验到肉眼不可及的视觉效果”。而理论训练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有效率、有计划的阅读可以比较快地打开一个人的学术视野。
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洪晓纯的建议是在一段时间的广泛涉猎之后,选择一两个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而深入的阅读。这种集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可以培养系统地了解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的能力,有了这种经历之后,在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时会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更清楚如何从一类文本中把握主要问题。
结合指导学生的经历,她还指出应该避免对“专业阅读”的排斥心理,不需要过度担心专业理论会影响对作品的感性判断,而应该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适应理论所带来的不同视角和阅读挑战,这样才能比较快地突破自己原本的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
03
相互影响的过程:兴趣、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在洪晓纯看来,学术目标和阅读兴趣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上是兼容的。她在选择自己的阅读或研究领域时,往往带着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关照,“在我的考虑中,做学术并不仅仅是学术的生产,还包括了它对于我的人生的意义。因为我觉得一个东西,如果对我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那我想它应该至少对一部分其他人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在这一视角下,出于研究目的而阅读的书自然也就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了。即便阅读与当下研究不太相关的书籍,也能成为她打开视野的方式,激发新的想法或思路。
承担教学任务和开展研究工作,在她看来也是互相影响的两个部分。她认为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相对宽泛,会让她不那么容易局限在学术研究的特定问题里,让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有时还会带来创新性的灵感。
反过来,她的研究也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我自己的研究可以帮我更好地抓住《外国文学史》这样一门看似纷繁复杂的课程的主线”,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她不断地思考文学如何不断地回归传统,又怎样不断地发展出新的思想和表达,这都得益于她在研究中抓住一种文化的思想脉络的方法。
04
独特的阅读经历:学术的动力与“野心”
在研究生期间,一段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光,成为洪晓纯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她认识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并且知道自己有可能去到那个世界,“于是我很努力地想要去够得着它”。
谈到这个经历,她说是“很大的刺激”,她意识到自己阅读量的不足,以及之前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源的有限。这种刺激形成了一种内驱力,给予她动力,她说那次经历“就像看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异常开阔的世界,然后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尽一切力量抵达那里”,书籍从看向世界的眼,变成了驶向世界的帆。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也曾到耶鲁大学访学,不同教育环境中的阅读经历给洪晓纯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影响。这两所大学丰富的藏书,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的一手研究材料。她回忆道:耶鲁大学有一个专门收藏各种手稿的图书馆,还有许多收藏特定文献的图书馆,囊括了很多世界前沿的研究材料。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催生了她批判性的思维和学术上的“野心”——她想要进入到更前沿的一手文献研究中。在海外广泛的阅读经历也让她习得了爬梳学术资料的能力。这个逐渐逼近研究对象本身的过程吸引着她,因为自己“正在发现的可能是别人未曾真正留意过的非常独特的东西”。
05
读书之法:随时代发展而更新阅读方法
对于读书和做研究的方法,洪晓纯指出,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一定要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现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越来越多,其中一些可能还处于试用阶段,如果有更多的人使用它们,那些需求量大的便可能会被正式购买下来。同时,也应善用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功能,使得高校间的图书资源能在更大程度上被共享。
此外,国外一些有公开数据库的图书馆(如一些大学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也是检索文献的宝地;而一些“显学”,如莎士比亚研究,也有专门的网站展示各种相关资料。她鼓励同学们把这些资源都利用起来,尝试按照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计划有意识地去“寻宝”。
针对“非母语的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外国文学”这一问题,洪晓纯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和“再诠释”的过程,如果回到最朴素的问题——如何理解文本作者的原意,那么读原文还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学习外语是有必要的。但对于本科生,可能只能先阅读译本,但可以选择著名的出版社的译本或带有注释的版本,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类读物来获得初步的理解。
关于文本形式,洪晓纯认为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学习和使用电子文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材料会以这种方式存在和传播,完善的电子书在检索特定主题的数据等方面具有优势,也更便于携带和随时查阅。她在购买纸质书的时候则会倾向于选择将来会反复使用的工具书或者大部头的书籍,而阅读纸质书时的沉浸其中的体验对她来说同样也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