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走进基层社区,共话青年未来——中文系(珠海)学生第一党支部主题教育红色志愿服务活动

Body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3年6月18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学生第一党支部走进唐家社区,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主题教育红色志愿服务,教育青少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紧握新时代的接力棒,把报效祖国作为最大追求,把服务人民作为最大责任,把奉献社会作为最大价值,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生华章。

Image removed.

     活动还利用小课堂与创意互动等形式为唐家社区的青少年们讲授历史故事,鼓励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趣味课堂

 

     本次趣味课堂以“当屈原遇见中国航天”为主题,由支部党员志愿者们共同讨论设计,由支部组织委员张祺彬同志主讲。课程从端午传统节日、屈原《天问》、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等出发,回顾中国历代以来的航天理想与航天事业。课堂中,张祺彬同志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在古代屈原与当今中国航天理想的历史交汇之处将文学与艺术融汇一体;青少年们积极活跃、善于思考,在交流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发展,彰显时代新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创新永无止境。趣味课堂过后,一场激动人心的知识竞猜拉开帷幕,由支部副书记关雅文同志主持,党员志愿者参与互动。竞猜过程中,脑筋急转弯与趣味判断题调动课堂氛围,诗词填空题、常识选择题和党史知识题培养文学鉴赏力、拓宽社会生活视野,充分激发乐学、善学、向学的学风,激励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之中,立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2.艺术创想

 

     为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本次活动以立体剪纸为最后一个环节。传统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血肉相连,以节日民俗、节气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当下,立体剪纸吸取传统剪纸的文化内容、镂空艺术,以及现代美术中浮雕等技术,浓缩民间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党员志愿者们选取端午、夏至与航天等多种剪纸主题,帮助青少年们完成手工制作,引导青少年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实践。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民间审美,感受历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坚定和向往,寄托自己接续奋斗、踔厉奋发的理想信念。

 

 

3.党员志愿者心得体会

     张祺彬:这次志愿活动既追溯了端午习俗的文化源流,又发扬了中国航天的时代精神,将增强文化自信、激活红色基因和培育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青少年群体是初生的朝阳,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借助志愿服务的契机走进基层社区与青少年群体互动,也有助于我在对话交流中把握中共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戴浩铭:本次活动中,我负责物资组的工作。我认识到:志愿者不仅要保管好、搬运好物资,而且应该关注物资是如何被使用的。例如本次活动中,我们在分发手工材料后,细心帮助小朋友们处理做手工时的问题,这不仅让很多小朋友顺利完成了手工作品,还增加了我在此次活动中的成就感与获得感。

 

     陈明偲: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以屈原和航天为主题,连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们上了丰富而又多彩的课,而我们志愿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感受到了孩子学习知识的热情,青少年的成长和能力,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孩子们,引导他们对航空科技有畅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曾玉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很荣幸深度参与主题教育红色志愿服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领祖国的花朵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航天知识,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创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嘱托:“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通过本次红色志愿服务活动,中文系(珠海)学生第一党支部党员认真落实主题教育工作要求,紧密发挥支部成员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合作发展的积极作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独特创造,发挥中文系专业特长,坚定文化自信,发扬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