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学术 | 我系郭超副教授于《文学评论》发表论文《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Body

我系郭超副教授于《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发表论文《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作者简介 /

Image removed.

郭超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12)、文学硕士(2015)、新西兰奥塔戈大学哲学博士(2019)。2019年8月以“百人计划”引进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任助理教授,2022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戏剧、戏曲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并在SSCI、A&HCI、CSSCI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论文简介 /

摘要:梅兰芳20世纪30年代的公演舆论营造了一个中外言说的交流场域。中方的舆论宣传既影响了西方的评论话语,本身也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1930年访美期间,胡适通过“原始文化”的思想潮流迎合西方对古典传统的“浪漫化”憧憬,但受制于西方中心的二元结构,戏曲终被赋予“异国情调”的“他者性”想象。针对这一情况,1935年,张彭春将戏曲的“程式化”特征阐释为“由共性见个性”的“审美化”过程,并类比西方的“先锋戏剧”,将“非写实”的戏曲程式从“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延伸为“普遍性”的世界趋势。这一过程使跨文化交流的标准从二元的东西、古今之别转向共通的心理、学理基础,也烛照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关键词:梅兰芳;戏曲跨文化传播;原始文化;东方主义;民族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