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洪晓纯副教授《外国文学史(上)》教学观摩课回顾

Body
12月14日上午,中文系(珠海)洪晓纯副教授于珠海校区讲授《外国文学史(上)》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的主题为“19世纪文学(上)——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洪晓纯老师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来讲授,先从总体上介绍浪漫主义潮流和“浪漫主义”的概念内涵,再以国家为线索,展开讨论不同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
课堂伊始,洪晓纯老师简单介绍了浪漫主义潮流的产生及其所影响的时间与地区,随后再详细讲授了“浪漫主义”的概念内涵。从“浪漫”这个词的含义出发,老师指出,“浪漫”是古汉语中已出现的词语,并非完全是外国词汇的音译词,而是从汉语固有的词汇中被挑选出来翻译外来概念的。现代汉语中的 “浪漫”往往用来翻译英语中的romantic,而该词的一个义项与欧洲近代的浪漫主义运动相关。老师提出,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从词源上去追溯这场运动的核心概念——“浪漫”的含义:一是从古法语中的“roman”一词出发,二是从拉丁语中的“romanice”这个副词出发。接着,以施莱格尔兄弟、雷纳·韦勒克和哈罗德·布鲁姆等人为例,老师讲授了近现代的一些作家、学者是如何定义浪漫主义的。
随后,洪晓纯老师切入了对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这五个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并且以前三者为讲解重点。
洪晓纯老师介绍了德国的早期浪漫派和中期浪漫派,分别讲解了两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等。其中,老师着重强调了早期浪漫派和狂飙突进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以诗人路德维希·蒂克的作品《忧郁》为例,带领同学们感受了早期浪漫派的风格和其作品中所隐藏的萎靡、颓废的生活态度。此外,老师还介绍了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海涅,以他的诗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为例,详细分析了诗歌中对上帝、国王和虚假的祖国的三重诅咒,让同学们看到这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后的变化。
然后,洪晓纯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分为“湖畔派”和“撒旦派”,老师分别以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和雪莱的《西风颂》为例,让同学们体悟两个派别的风格,并由此总结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和“强调想象”这两个特征。在讲解这一部分时,老师邀请一位同学来共同朗读雪莱的《西风颂》,并引导同学们一起来感悟诗人的情感意图:既有对欧洲社会的腐朽落后力量的诅咒,又饱含对欧洲将迎来新生的热切盼望。
紧接着,洪晓纯老师在介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时强调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反古典的革新性这两个特点。随后,老师以雨果的诗歌《艺术与人民》为例,展现了雨果艺术观中蕴含的“为人民”立场。
再接着,在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中,洪晓纯老师从普希金坎坷的人生经历讲起,重点介绍其抒情诗,并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娜塔莎》为例。老师邀请了一位同学来赏析《致娜塔莎》,以此来理解普希金真挚明快、富有想象力的诗歌风格。此外,老师还以惠特曼的《草叶集》为例来介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分析了《我歌唱个人》一诗所表达的对民主、大众的歌颂和对国家、民族的期许。
最后,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欧洲进入“现代性”的阶段,并成为其重要的推动力;此外,浪漫主义文学对后世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潮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老师还指出了积极浪漫主义与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并引导同学们努力学习前者乐观进取、勇于变革的精神;对于后者,既要承认其艺术上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其思想上的局限性。
一直以来,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着力打造“金课”。未来,我系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