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服务社会 | 在文心课堂,沉浸式体验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意与民俗……
Body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弘扬世纪中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中文系(珠海)开设“文心课堂”,通过社区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文心课堂”基于中文系特色,不仅挖掘经典文学名著的时代价值,亦将文学教育融入到生活当中,注重文学趣味,在提高中小学生群体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其关注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作为“第二课堂”实践项目,该系列活动为文珠学子成长成才搭建了综合实践平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有效发挥文化育人功效,切实提升文珠学子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2024年1月20日,腊月初十,正值大寒时节点,珠海迎来寒潮前的暖日。午后,金黄的阳光落在鸡山村史馆的檐头,天井旁的屋内,三十余名鸡山社区的青少年们等待开讲。由辅导员王颜玉老师带队,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的黎海斌、俞子悦、杨进怡、罗俊伟同学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心课堂”,引导小朋友们从北方千里冰封的大寒,走到南方绿意复苏的立春,感受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意、智慧和浪漫。

课堂:自“大寒宜近火”至“春冬移律吕”
“大家能不能猜到,这只红色的小猴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历?”志愿者黎海斌手握话筒问道。

屏幕上,小猴子在不同的节气遇见了雨水,新芽,七星瓢虫等多样的天气和植物景观。从小猴子的节气之旅进入,他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并用动画解释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带来的节气变化。
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节气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呈现。从元稹一首《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里,黎海斌带着小朋友们走入古时候的大寒:
诗人围靠在炉火旁饮酒取暖,“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门户紧闭,不漏风雪。当然,除了居家取暖,大寒也有着许多习俗活动,如祭祀,做牙,食糯,扫尘等等,黎海斌为大家详细讲述了祭祀里灶神的来源以及灶糖的寓意。看着屏幕上的白溜溜的灶糖,冒着热气的鸡汤,小朋友们欢快地喊出大寒中的食俗文化。
立春的讲解也从一首古诗开始,俞子悦带着小朋友们,先朗读了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朗读时,小朋友们声音洪亮又整齐。
朗读完后,俞子悦向小朋友们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残雪会‘怯’朝阳吗?”
“因为会融化!”
“对,因为立春时节,东风带来暖意,朝阳初升,残留的雪在温度下融化,故用一个表示‘害怕’的‘怯’字表达。”

从“怯”字传达出的暖意出发,俞子悦继续讲述了立春“三候”,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三者都与立春时节的春风送暖有关。但是,立春的“春”实际上不只包含暖意,苏轼一句“渐觉东风料峭寒”一句便表明东风带来的寒意。通过甲骨文“春”字由“太阳”“草”“发芽枝条”组合而成的象形构造,小朋友们最终了解到立春之“春”字所蕴含的“万物复苏”之义。
和大寒一样,立春也有着自己的习俗活动,从打春牛到食田艾籺,从祭祀到珠海特色的醒狮,鹤舞,凤鸡舞,飘色活动,小朋友们一边好奇地看着屏幕中习俗的活动图片,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舞狮,杂技。
活动:节气之美与绘画创意的碰撞
二十四节气,美在源远流长,美在先民智慧,美在一期一会,美在衔来万物,更美在来日可期。
在干货满满的课堂之后,小朋友们又如何用妙笔和慧眼记录他们眼中的节气之美呢?
创意活动环节,文珠志愿者们准备了纸张,水彩笔,手工画图纸,粘土,彩纸等工具,五个小组分别抽取一个冬日节气作为主题开始绘画创作。
小朋友们的画出的画,每一组有每一组的特色。

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抽到了“小雪”,孩子们钟情于雪人的制作,一张画上,有带着红色围巾的粘土雪人,有纸上滑雪的小雪人,雪人戴着不同帽子,身边是一片片的雪花。
第二组的小朋友们则用材料包里面的矩形小晶片贴满纸张,这些亮晶晶的“雪”在光的折射下闪闪发亮。
第三组里有一位初一的大男生,他先带领着身边的小孩做了带着腮红的粘土水饺,又拿了剪纸窗花,仿照着窗花画了红澄澄的“春”字,是立春常贴的春字画。
第四组剃着盖头的小男孩一笔一笔得用水彩涂抹出故宫的红墙,并在涂抹前写下令他馋嘴的“北京烤鸭”;橘衣服的女孩和她的同伴擅长作画,冬日里覆满雪花的枝桠和梅花在她们笔下好似有凉雪混着梅花的香气,另外两个女孩一个人写“立”一个人写“冬”,为画面添上墨黑色的名字。
“这是我们班的数学学霸”,第五组的小孩们一看到志愿者,便开始七嘴八舌得介绍着中间用纸尺画房子的蓝衣服男孩,男孩眼睛垂下来,脸红看着纸上的“大雪”两个字。
课程尾声,辅导员王颜玉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文心课堂是关于文学和文化的课堂,也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课堂,希望我们在这里播下的是种子,点燃的是梦想”。她表示文心课堂将以每月固定频次走进社区,希望同学们在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随后,旁听家长纷纷就听课感受、后续课程主题、孩子文学知识学习相关困惑等话题进行互动。

课程最后,文珠师生和鸡山社区的青少年、家长们一起喊出“我爱文学,我在文心课堂”的口号,在志愿者们身后,孩子们的声音朴质而洪亮。

时节交替,寒暑变换,第一声“文心课堂”的口号自鸡山村史馆中响起,在未来,也将在珠海的各个社区、学校继续传递,声如洪钟,愈响愈亮,接续着文珠人饱满,绵延的人文情怀,将中文之美的星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