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月沁人心 | 青马学堂读书分享会回顾

Body

书籍是思想的载体,使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细嗅墨香,从书中感悟人生与时代,从而在时代中定位人生,共同奏响一曲共和国之恋。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同学们打造一个思想碰撞、灵感生发的交流平台,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青马学堂于2024年3月17日下午在线上举行了读书分享会,本次读书分享会由刘雪阳同学主持。

在本次读书分享会中,同学们从《共产党宣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毛泽东与艰苦奋斗》等推荐书目中自行选择,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了各自的阅读心得。

部分小组以“为民服务青春路,坚如磐石岁月书”为主题,分享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阅读体会。首先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所体现出的坚如磐石、扎根大地的鲜明个人品质,其次从文学角度分析此书的题材与访谈录体裁之巧妙,并着重分析其非虚构写作特征,让我们看到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背后的思想性与文学性价值。

一部分小组深入分析了《乡土中国》一书,从作者介绍入手,以书中内容为基础,分享书中的重要内容,如“土”与“愚”的认知偏见与乡土本质、差序格局、血缘与地缘等。并且指出《乡土中国》一书的现代投射,探讨了与现实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优秀乡土文化精华的尊重和保护、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问题。

 

尽管各个小组的分享书目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字字句句都凝结着同学们研精致思之所得,发人深省。但我们应意识到至理箴言虽附着墨香,却仍需运用到生活中,方能显示其魅力及真正价值,助我们从书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同学们收获颇丰,以下为部分同学读书分享会后的心得体会:

杨思敏

人类学家项飙指出,激发一个理论的生命力一定要回到提出者所在的背景,要看他处理的问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理论。他指出,不同于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等距的,在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中人际关系是由私人关系编织成的网络,亲疏分明,这与西方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也意味着中国与西方采取的社会治理方式会有所不同。项飙对费孝通的解读给了我启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不能照搬英美政治体制,而是要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是有社会文化的依据在的。

 

刘菁

这个寒假我仔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收获颇丰。作为人类的理论宝库之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又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明确了要学习和扩大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科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增进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与他人分享相关的知识和观点。此外,要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倡全球团结和国际主义,积极关注国际事务,支持国际合作、人权保护和维持社会正义,以促进全球团结和国际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李鑫初

参加了这次青马学堂的读书分享会,我收益颇多。在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得出的内容丰厚而有深度。我虽然只读了一本《乡土中国》,但经过这次分享会,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但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乡土中国》,我对中国的乡土性、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土是中国乡土社会最重要的一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种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与网络。土地、农村,一直都是中国治理的一大重点。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更应该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次读书分享会让我学到了很多,丰富了知识,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何鑫

借这次读书分享会的契机,我得以重读了《乡土中国》等经典,并在同学们的分享下了解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优秀著作。在分享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拓展了知识维度。特别是对于《乡土中国》一书,我产生了新的感悟。经过这次的重读与同学们的分享,我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明白了道德、礼法、血缘等一个个齿轮是如何结合并安然运作。即使现在我们标榜现代化,乡土的成分仍然存在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读懂乡土,才能读懂中国,才能促进乡村建设,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读书分享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合作,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大家共品书香,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