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日本古文献中的汉语传播与接受
Body
2024年5月31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承办的第七期“人文工坊”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631室举办。中山大学“人文工坊”已举办六期,此次是首次在珠海校区举办,工作坊主题为“日本古文献与汉字汉语研究”。
本次“人文工坊”主讲人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系副主任、贾智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愚副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曹家齐教授出席,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闫凯副教授、张薇薇助理教授,以及历史学系(珠海)野口优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杨洋副教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春草副教授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洪晓纯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许树妙助理教授、代云芳助理教授、徐俊刚副研究员等数十名师生一起展开讨论。
01 主旨演讲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建渝老师宣布第七期“人文工坊”开始,并对讲者、与谈人以及参会嘉宾一一介绍。
贾智老师主旨演讲(第一场)题目为“日本古辞书与汉字汉语研究”。他从隋代方音、陆法言《切韵》成书背景切入,聚焦隋唐《切韵》系韵书的产生与演变、中古音、唐西北方音与日语古代音读等重要问题。
贾智老师首先指出,《尔雅》《说文》《玉篇》《切韵》等传统小学经典的早期写本大多已散佚,而日本古辞书通过征引、改编等方式,保留了我国古辞书的旧貌,能够弥补我国重要小学典籍散佚的缺憾。同时,中国古辞书影响着东亚古代语言、文字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价值。贾智老师以隋唐《切韵》系韵书为例,分析中古音、唐西北方音与日本吴音、汉音的对应关系,就《切韵》系韵书在日本语言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
《切韵》系韵书伴随儒释经典传入日本,日本学人据以释佛经、作汉诗,流传甚广。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可见“切韵五卷 陆法言撰”“切韵五卷 孙愐撰”“切韵五卷 裴务齐撰”等相关书目二十一条,反映了当时日本皇家典藏我国韵书文献的基本情况。日僧信睿《成唯识论了义灯抄》(773)存“切韵”等书名,是目前已知《切韵》东传日本的最早记录。
菅原是善(812—880)汇集十四家《切韵》编成《东宫切韵》,该书韵目排列承袭陆法言《切韵》,每释一字先列陆法言反切,再依次列出曹宪、郭知玄、释氏、长孙讷言、韩知十、武玄之、薛峋、麻杲、王仁昫、祝尚丘、孙愐、孙伷、沙门清澈等十三家训释,以供日本皇族读汉文作汉诗之用。这些汉语韵书大多不见我国史书、记录,而日本学人则记录了我国韵书成书时间,辑录了书中内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隋唐读书音乃至地方方音研究。
另外,《切韵》系韵书也对古代日语音读(日本汉字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不同于朝鲜、越南的汉字音,日语汉字音层次明显,分为吴音、汉音、唐音等几类,分别对应唐以前地方方音、唐代长安方音、宋以后南方方音,反映了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汉语语音对日本古代音读的影响。此外,日本学人征引《切韵》系韵书编纂了大量汉和辞典、国语辞书,对日语古代音读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在讲座最后,贾智老师对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着力培养人文素养深厚,热爱传统文化,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本研阶段设置了“华文文学”“中西语音研究”“域外汉字研究”“域外汉籍研究”等特色课程,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重视跨学科、国际化领域,鼓励学生借助海外汉学、域外文献进行深层次、综合性探讨。
张愚老师主旨演讲(第二场)题目为“日本古代汉文文献收录字词的词义、词源问题”。张愚老师首先对各个时代的日本文献做了简要介绍。通过讲解日本“文体”,引出古代日本文献的分类,并举例说明在日本国语、国文学中,“文体”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既是文章形式的分类标准,也可作为语言分析的尺度,不同于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文体概念。随后,张愚老师指出日本汉文体文献大致可分为“纯汉文”和“变体汉文”两类,并通过对上代和歌的分析,证明了该文献群中的部分诗歌也可视作变体汉文。
接下来,张愚老师论述了日本汉文文献在汉语史、语言接触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着重讲解了中古、中世变体汉文中的字词词义及语法特点,以及日本汉字词的词源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他提出日本变体汉文的撰写者在遵循部分汉文词义的同时,也会有意疏离原词词义及措辞规律的情况。此外,他还指出,日本汉字词与汉语原词之间存在“同形不同源、同源不同形”现象,以及仅从字形和读音上无法判断其词源的情况。
02 与谈
在第一场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张薇薇助理教授通过对比中日韩汉字研究现状,认为可以从历时角度出发,梳理东亚不同国别汉字之间的脉络谱系与起源,并表达了共同建设中、日、韩跨国汉字库的愿望;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闫凯副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可以展开合作的方案:
- 鉴于语言系统与民族文化认知有着极强的联系,可以结合汉字与文化认知、民族心理的综合分析,发掘一个民族对于现实世界的基本认识与价值观;
- 在术语传播上,可以将同一术语放置在不同的科学文本,在不同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它们,以此建立科学的术语认同机制;第三,基于文字本身,可以在历时与共时两方面考察文字语义的变化,从而勾勒出与文字相关的知识图谱。
在第二场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野口优副教授指出,日文中汉字的发音和汉语有相似的地方,但字义却不尽相同。例如“生涯”与“生害”在日语都是一样的发音,但前者的“生”是做名词,但后者的“生”是作动词,需要谨慎处理。闫凯副教授则就词汇流变过程中结构与意义的关系与张愚副教授展开了讨论,涉及语言、文化、意识三者的意义关系。
此外,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杨洋副教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春草副教授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洪晓纯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许树妙助理教授、代云芳助理教授、徐俊刚副研究员等其他参会的老师们也积极提问,就汉籍在日本的流变、翻译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与两位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曹家齐教授对承办此次人文工坊师生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鼓励在座的老师积极承办中山大学“人文工坊”活动,一起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主持人周建渝老师宣布第七期“人文工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