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大讲堂第十讲 | 朱崇科教授主讲“论阿Q的游与定”

Body

6月11日晚,文珠大讲堂第十讲于深圳校区西教学楼讲学厅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朱崇科教授主讲。

 

Image removed.

 

讲座伊始,朱崇科教授直指《阿Q正传》解读中的常见误区,强调需要回归文本本身进行深度探勘。他提出,理解阿Q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游”与“定”的双重特质,这为重审这部经典提供了新的视角。

朱崇科教授首先重新阐释鲁迅书写阿Q的立场与焦点,指出传统解读过于强调“国民性批判”,实则鲁迅对阿Q的描绘是一种“中性再现”,并非单纯的负面批判。阿Q作为底层游民,其核心困境是“承认的政治”,渴望被社会认可其生存价值和尊严,却屡遭剥夺与漠视。他的种种行为,包括“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向弱者发泄等,应被理解为在极端压迫和不公环境下形成的防御/生存机制,是其挣扎求生和维护残存自尊的策略。这种视角揭示了阿Q辛酸挣扎的根源,并具有跨时代意义,可与当代“躺平”等现象进行中性对照。

接着,朱崇科教授剖析了鲁迅如何通过阿Q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民性模型”,指出阿Q的“游民”身份具有超时代性和去阶级性。鲁迅通过内外联动策略强化此模型。一是再建“时空体”;以“未庄”为中心构建半开放时空,浓缩展现晚清民初社会结构,使阿Q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交织作用下的牺牲品和中国人品行的“混合照相”。二是强化“中间性”;阿Q处于小知识分子与农民/妇女角色的连接地带,既是施暴者也是牺牲品的身份张力凸显了旧时代“国民性”的复杂性和涵盖力。

最后,朱教授探讨了“阿Q主义”的开放性与未完成。他认为鲁迅的书写蕴含着破与立的辩证,指向一种持续启蒙与革命的需求。同时,“阿Q主义”本身包含变与不变的哲思,其具体表现可能随时代变化,但其揭示的人性弱点(如麻痹、好面子、赌徒心理)及文明面对剧变时的应对模式(发奋、自欺、自弃)则具有相对的恒常性和跨文化普适性。因此,应避免对文本做单一、僵化的解读,既要警惕将其固化为“国民性神话”,也要正视其揭示的深层问题,阿Q有其新时代的延展性,它其实更是指向未来之作。

讲座尾声,朱崇科教授与现场师生就阿Q形象的当代意义、“躺平”现象的辩证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文珠大讲堂”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