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坛第78讲丨徐艳教授主讲“权力语境下的文本序列:《文选》诗歌分类”
Body
近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讲座,主题为:“权力语境下的文本序列:《文选》诗歌分类”。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徐艳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许云和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徐艳教授围绕《文选》诗歌的分类逻辑及其权力语境,展开了系统性的阐释,徐艳教授指出:如果我们跳脱现代以“自由抒情”为核心的文学观念,而将文本细读作为通达历史内部时间结构的路径,那么《文选》作为先唐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便可为理解先唐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线索。通过深入剖析公宴、祖饯、游览、赠答等类诗歌,揣摩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写,追求何种趣味,受着怎样的已有模式制约,如何在模式框架里展示自我才华,及《文选》编撰者是如何分类、排列等问题,我们得以洞悉权力在先唐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徐艳教授首先简要概述了《文选》编纂过程中诗歌的分类原则,指出《文选》中各类文体分类大多不甚清晰的原因,在于其编纂标准并非依据文体形式,而是与时代的社会功能、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诗歌在《文选》中的类别特征最清晰,创作往往围绕着特定的“事”展开,诗歌在此过程中并非单纯起到个体情感抒发的作用,更多的是参与到社会与政治仪式之中,作为写作主体在礼仪事件中进行的规范性表达。
在细读环节中,徐艳教授以几首典型的公宴诗、祖饯诗、游览诗和赠答诗为代表,介绍《文选》中的诗歌如何反映当时文学创作的礼仪性和功能性。
徐艳教授最后为在场师生总结道:《文选》诗歌内容表达多有较强的职能性、仪式性,及向心权力的特性。权力、身份、礼仪,参与决定了相关诗歌的文体形态。受此影响,《文选》诗歌分类常以礼仪事件为划分依据。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先唐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还体现了诗人如何在特定的政治框架中,通过诗歌展现自我,履行社会职能。徐艳教授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唐时期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通过细读《文选》中的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会到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也更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深刻的社会与政治意涵。
至此,徐艳老师的讲解告一段落。在场的师生们也与徐艳老师就诗歌的抒情性和职能性等论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主持人许云和教授高度评价了徐艳教授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并充分肯定了师生在交流中展现出的思想碰撞。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