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如何尊师?”——朱崇科教授走进高州课堂,用《藤野先生》点亮开学第一课!

Body

       优秀的教师,是学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与托举人。当中国文豪鲁迅遇见影响他一生的恩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精神火花?2025年9月1日下午,“湾区同脉·红色高州”——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十余位师生来到广东高州,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朱崇科教授以"鲁迅如何尊师?——以藤野先生为中心"为题,为高州七中400余名学生带来了一堂兼具文学深度与人生温度的“开学第一课”,带领同学们重温《藤野先生》背后的师生情谊,探寻尊师重道的时代意义。

Image removed.

一、 三位恩师,三种滋养           

       讲座开篇,朱崇科教授以鲁迅求学的时间为脉络,依次介绍了鲁迅成长路上的三位恩师: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 

       朱崇科教授在讲座中纠正了很多同学的误区:寿镜吾先生并非一个迂腐、专制的人,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鲁迅如何读书、如何学习,在学养和品格上都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鲁迅评价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而后提到了章太炎先生,这位兼具国学大师与革命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以“批判性思维”与“家国担当”影响鲁迅,让他在早期革命思想与文化认知上埋下种子,也给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带来了照亮未来的光。  

       若说前两位恩师是“引路石”,藤野先生便是鲁迅青年时期的 “精神灯塔”。仙台医专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虽为日本学者,却深入学习汉学、尊重孔子文化,给鲁迅以极大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使鲁迅先生终生怀念和感恩。相对于藤野先生的态度,那些日本学生对中国的态度,让鲁迅认识到,学医只能医治国人的身体,唯有改变国人的思想和灵魂,才能挽救中国于水火。于是鲁迅毅然选择弃医从文,以笔为刃唤醒国人。  

二、历史镜鉴,当代启迪           

       朱崇科教授在讲座中深刻阐述了人才培养与自我学习的内在联系。他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既要看到成就,也要反思教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朱崇科教授在讲座中特别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他以1949-1979、1979-2009两个三十年为时间轴,强调历史虽不可割裂,但须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在这一框架下,朱教授提出三个关键维度: 

       善于学习:鲁迅与藤野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师生佳话,更是两国文化互鉴、人文交流的象征。我们不能因历史政治问题而拒绝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认真、严谨、尊重知识——这些品质超越国界,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尊师重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尊师不是盲从,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对老师真正的尊重。 

       继承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不可替代,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鲁迅从学医到从文的转变,正是基于对时代需求的深刻洞察而做出的创造性选择。这种勇于自我革新、服务时代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三、互动问答,师道传承           

       课程尾声,高二同学们纷纷举手互动:“先生,您最喜欢鲁迅的哪部作品?”“读不懂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好方法吗?” 

       朱崇科教授耐心解答:鲁迅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读鲁迅,要先回到他的时代——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才能懂他“批判”背后的家国情怀。 

       这堂“开学第一课”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但它所传递的“尊师重道、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伴随学子们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