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人 | 李雪莲:持韧守真,笃行致远
Body
编者按:十年光景,春风化雨。文珠的讲台上,一代代中文人以言传身教之姿,守望学问,滋养心灵。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将青春与热忱倾注于三尺讲坛,也在时光中沉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与心路历程。此刻,让我们聆听他们的讲述,回望十年共行的岁月,致敬每一份在教与学中静水流深的坚守。
本期采访教师
李雪莲,河南淇县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文系(珠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汉语言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一、育人初心
Q1:初入文珠时,您的学术追求、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2016年11月来到文珠,虽然当时考核压力很大,但我还是希望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成长速度,做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把文章尽可能写得扎扎实实。
我说不上有什么教育理念。有一个学生毕业后跟我联系,说我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其实他如果不说,我可能已经忘记了当时自己说过什么。还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我的一些话促使他转变了自己一个有点狭隘的观念。
我相信我对他们说的话本身没有那么重要,那些话只是推动他们自我成长的契机。但这些事情推动着我去思考:作为一位老师,我能给予学生什么。因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力量的流动。在我求学的过程中,一些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影响与滋养,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后,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二、研以修身
Q2:您主要从事沈从文相关研究,您的研究对象是否在哪些方面反哺了您自己呢?
我主要做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写过沈从文研究的相关文章,以后也会继续拓展相关研究。
沈从文是一个特别有韧性的人,他曾说过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比较“耐烦”。而这种“耐烦”表现在他的诸多方面,他能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现代文学家和当代文物研究专家,都离不开这一性格特点。我经常提醒自己,也会跟学生讲,写文章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修改,反复地改,耐心地改,这大概是沈从文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
沈从文一直非常热心,当老师和编辑时,他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替年轻作家还有学生改稿;从事文物研究时,他会完全不计回报地解答他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资料无私地分享甚至相送,回信写得比别人的来信还要长很多,逐字逐句替他人校改书稿的时候,他增写的字数甚至达到整部书稿的三分之一,并且连校订的署名都不要,纯粹只为了把书编写好。
看沈从文的朋友和学生回忆他的文章,会觉得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他那么仁爱醇厚,几乎像一个人间的菩萨一样,这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深深地被触动,甚至被净化,觉得应该向这样的人学习。
Q3:现在大家习惯了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如何在当下的阅读环境里找到和文学作品“慢下来”的相处方式?您有什么方法可以和学生们分享吗?
现在有句话叫“放下手机,立地成佛”,如果说要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那就要把这些电子产品先拿开。
我自己还是习惯纸质阅读,哪怕是看一些论文,如果重要的话就会把它们打印出来看。因为纸质阅读更容易使我们集中注意力,这个东西它是不动的,它不会一直催促你更换新的内容,要你的阅读提速,不存在注意力争夺问题,你面对的就是这一本书和这一篇论文,周围没有其他东西在影响。但手机不一样,在手机上阅读时或许就有别的东西跳出来,虽然你在看一本书,但是一直有一个非常活跃的信息场在无声或有声地影响着你、诱惑着你。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就可以很高效地进行电子阅读,而且,现在大家多多少少都得进行电子阅读。但是如果无法高效地进行电子阅读,那就要找一种把自己从互联网世界中暂时剥离出来的方法,为自己创造一个较为纯粹的阅读环境。
我们还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或者用其他不同的方式来自我提醒。我自己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小书架,专门用来放每年读完的书,以此提醒自己回到纯粹的阅读中,这种方式很直观,让自己无可回避。当然阅读量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回到阅读中来。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在文珠23级的班上设置了阅读漂流活动,并请同学设计了阅读章,我从旁提一些建议,目前设计已完成,正在制作。每位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属于班级的书,阅读的时候可以在书上留痕,每人写几句话,然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换,最后可以看看哪些书在同学之间漂得较远,阅读量高的同学在毕业的时候可以优先挑选一本书留在自己手中。希望这个活动对同学们的阅读多少有点促进作用。
Q4:您多年来一直承担“新诗选读”课的教学,那么,您自己在阅读新诗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一首诗?
可能我们自己印象深刻的未必是特别好的那些诗,这两年我印象深的是偶然读到的墨西哥诗人帕切科的一首《老友重聚》:
我们已经完全变成
二十岁时我们与之抗争的东西
人的成长与衰败都是不断发生的,有时候很难自觉。我们会不会变成自己曾经所厌恶、所拒斥的那一部分?这首简单的诗让我反身自省,有所警惕。
年龄的增长可能使人变得越来越有钝感力和“明智”,不再那么容易受伤,但是也可能会慢慢进入一种自己察觉不到的庸俗或败坏的状态之中。
也许,在敞开、流动的心态中保持真实的自觉,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吧。我曾经在课堂上把这首诗分享给同学,说希望多年以后大家再读到这首诗能感到安慰,而不是无限地失落、伤感。
三、未来展望
Q5:您已经教过许多学生,您认为中文系珠海的学生是否有一些共同品质,能够作为“文珠人”的特点?
我觉得我们文珠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学生来证明的。就我所接触到的学生而言,我觉得越是优秀的学生,他们越是有一种“韧性”。
文珠的学生不一定一出去就表现得特别亮眼,但我相信在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中他们会越来越出色,他们会是比较稳地,慢慢地发扬自己。我相信只要文珠学生有一个位置,他们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这大概也是我希望文珠学生所拥有的一个品质,不用求快,慢慢用功,不断地自我发展与完善。
Q6:在建系十周年的特殊节点,您对文珠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展望和祝福?
祝福我们文珠稳健发展,各方面都更加坚实、有活力,更注重学生与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以人为本,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