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十载 弦歌不辍 |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10周年大会暨中文学科论坛顺利举办!
Body
文珠十载,弦歌不辍。10月18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10周年大会暨中文学科论坛在珠海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学界代表、全系师生员工、各地系友和关心学系发展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游俊豪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语国文系金贤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潘铭基教授、香港都会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院长钱志安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院长张月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程苏东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姚建彬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周建渝教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陶寰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忠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文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张维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马东瑶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李无未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等高校中文学科的主要负责人和学术界专家学者以及中山大学各职能部门、院系主要负责人、热心学系发展的捐赠人代表、学系离退休教职工代表、系友代表、全系师生等40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
中文系(珠海)党委郑哲书记主持大会,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大会第一项,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作中文系(珠海)十年发展情况报告,深情回顾学系十年历程。过去十年,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谋篇布局、奠基立业的十年,是立德树人、砥砺奋进的十年,是特色发展、初见成效的十年。学系自2015年建系以来,始终坚持“国际化、跨学科、个性化”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构建起以“三大科研平台”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平台引领、教研室联动、全员参与”的学科建设格局。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展望未来,学系将围绕“十五五”规划,优化学科梯队与人才结构,提升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跨学科交叉、国际化办学与社会服务中形成更鲜明特色,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文科创新人才。
一、弘文励教 再谱新篇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谢湜教授祝贺中文系(珠海)十周年生日快乐,肯定了中文系(珠海)探索专精结合、拔尖创新的育人成就以及“中西融汇、守正创新”的鲜明办学特色,殷切期望文珠同仁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学系学科影响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发来贺词,回顾了十年前学校对珠海校区基础学科和通识教育建设的规划愿景,充分肯定了中文系(珠海)在过去十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与进步,殷切期待未来学系能持续发挥优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一步助力校区语言文学基础素养的整体提升。
教育部首位古代文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承学表示,自己见证了中文系(珠海)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珠海中文和广州中文同气连枝、错位发展,都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增添光彩和活力。最后他祝愿中文系(珠海)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定格韶华,共鉴华章
中场休息期间,与会嘉宾们移步参观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建设成果展。展览通过系统梳理的图文资料,清晰呈现了该系自创建以来十年的发展脉络与重要学术成果。观展期间,校内外专家学者驻足交流,就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随后,众人于隐湖畔合影留念。
三、斯文在兹 同仁共济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游俊豪教授发表主题报告 《中文学科的多元建构》,他首先对中文系(珠海)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祝贺,同时他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为案例,探究中文学科如何在多重脉络当中进行建构,连接国际与在地。从本科专业到硕博研读,从师资背景到研究课题,中文系在新加坡的建构解释了多元性的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主任潘铭基教授发表主题报告 《知行合一:中国语言文学的道德使命》,阐释了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他指出,研读经典不仅是学问的积累,更是品格的塑造——古人曾指出不读经典则"面目可憎",而儒家反躬自省的精神,皆引导我们将圣贤教诲化为日常行为的准则,中文教育应当实现从知识汲取到实践转化的升华,最终在"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中,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发表主题报告《跨学科与中文学科的新变》,系统梳理了中文学科教育目的的演变历程:从传统的“指导写作”,到承担通识与道德教育,冯国栋教授指出中文学科的这一演变与“文学”观念自身从博雅之学向纯文学的窄化过程密切相关。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挑战,他强调中文学科的未来活力正源于对跨学科视野的回归,通过打破专业壁垒,重新承接“文以明道”的文化传承使命。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程苏东教授发表主题报告《基于学科交叉平台的中文教育新模式》,他首先对中文系(珠海)在推动跨学科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随后,他以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平台的建设为例,深入阐释了中文学科如何通过贯通文、史、哲的视野,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与前沿的现代问题之间建立连接。这一模式通过本科拔尖计划、系列学术活动及跨学科导师机制,有效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展现了中文学科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活力的多元路径,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北大方案。
五、薪火相传 桃李芬芳
会上,郑哲书记宣布中文系(珠海)校友理事会大会正式成立。理事会首届会长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为校友理事代表谢泽杰、关浩延、甘馨裕、张瑞佳、罗俊伟颁发聘书。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王路博士作为系友代表发言。她感谢了诸位良师和文珠对她的精神引领和滋养,同时指出学术研究的根本在于求真,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观照。并寄语学弟学妹们:中文系的训练,其核心不在于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在于获得一种批判性理解世界的能力。最后王路代表所有校友向文珠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文珠拥有下一个更辉煌的十年。
文艺表演环节,文珠师生精心献上了一系列缤纷动人的舞台,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典雅深沉的国风舞蹈、庄重恢弘的汉服展演及嘹亮昂扬的合唱,全面展现了中文系(珠海)学子深厚的人文素养与昂扬的精神风貌,为大会献上了一份情真意厚的贺礼。
六、擘画文枢 共启新程
十载弦歌不辍,百年文脉绵长。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十周年大会暨中文学科论坛开幕仪式至此圆满完成。
当日下午,全国中文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于海琴六号召开。来自多所高校的学科代表与本系教师共同参会,围绕中文学科的内涵发展、跨学科融合及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学系还组织了中文系(珠海)十周年校友返校座谈会,围绕“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校友资源协同创新”“青年成长与职业规划”议题,校友分享经验,师生共忆往昔,共商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文系(珠海)将继续坚持“洞察人性 书华淑世”的态度,将其凝练为中文人学术品格与实践伦理的双重自觉。让中文不仅是课堂里的典籍,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学术研究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亦有“铁肩担道义”的锋芒;让文珠不仅是一个院系的名称,更是一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家园。
中文系(珠海)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引,以十年为新起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共同谱写第二个十年的壮阔新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特别鸣谢
诚挚感谢为中文系(珠海)教育发展基金会提供慷慨支持的系友(按姓氏拼音排序):阿依达娜·天山、陈雪桃、陈颖琳、董汶倩、关秀雯、江心雨、冷继颖、梁立平、刘平、孙悠然、苟元菲、葛翊帆、庄泽鑫、庄泽远、朱凌杭、赵净宇及诸位匿名捐赠系友。
诚挚感谢本次10周年大会暨中文学科论坛的志愿者(按姓氏拼音排序):白妍诺、曾若涵、曾晔、查干巴依尔、陈添意、陈艺玲、陈钰子、陈远芳、陈颖琳、陈愿与、陈子莹、戴浩铭、邓梦婷、邓仁广、丁琪、凡蕾、范皓云、冯浩瑜、冯静怡、符馨尹、龚楚婷、桂家怡、何静宇、何熹甜、洪靖恺、胡月瑶、黄嘉茹、黄祺翔、黄稔霖、黄馨语、黄弈、简汶洋、姜美齐、赖如梦、赖晓漫、蓝钰津、黎俊昌、李成橙、李嘉琳、李嘉曦、李京营、李婧怡、李静雯、李乐乐、李欣潼、李鑫初、李卓婷、梁嘉靖、梁杏芬、梁宇晴、廖姝颐、林培源、林晓丹、刘安静、刘佳欣、刘佳宇、刘锦鹏、刘思彤、刘宣辛、刘章蓉、刘子晗、刘子皓、柳锦菲、罗锦薇、罗娉娉、罗昕、罗咏娴、牛珂儿、盘馨璐、庞炜熳、钱韵秋、区晓淇、冉媛、施彤彤、唐一杰、陶佳茗、万欣宜、王俏雯、王琼瑶、王瑞雪、王书凝、王艺睿、王雨晴、危青、魏千茹、魏素萍、温棋雅、温子麟、吴灿莹、吴斐瑜、吴秋韵、吴瑶、吴瑛婷、吴悠、伍文情、伍雅静、夏子云、肖文玥、谢丽欣、谢蕊蔚、谢有庚、谢智超、熊语嫣、徐梓炜、许乐、许诺、姚进梅、叶嘉怡、尤秀、杨茜、余希林、玉冰清、岳莎、张纪玮、张佳豪、张诺梓、张舒香、张斯璇、张馨蕾、张也彤、张逸潇、赵漫茜、赵若冰、钟琴、周彩云、周凡莉、周奕、周莹、周颖怡、朱慧轩、朱津铭、邹沐羲及所有为大会提供支持、帮助的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