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人|樊波成:以训诂考据求真,以义理关怀入世
Body
编者按:十年光景,春风化雨。文珠的讲台上,一代代中文人以言传身教之姿,守望学问,滋养心灵。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将青春与热忱倾注于三尺讲坛,也在时光中沉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与心路历程。此刻,让我们聆听他们的讲述,回望十年共行的岁月,致敬每一份在教与学中静水流深的坚守。
本期采访教师
樊波成副教授,系主任助理,古典学术教研室主任,1986年生于浙江宁波市。2023年以“百人计划(青年骨干人才)”引进至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工作
一、缘起湾区:在山海之间寻得心安
Q1:樊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能否先谈谈您刚来到珠海校区时的第一印象?
我们的学校非常漂亮,外面有一个路口,特别像《灌篮高手》里的经典场景。我那天正好穿了《灌篮高手》的球衣,赵颖秋老师恰好抓拍到了我们过马路的身影。校园里的湖也很有意思,它经历了从湖到工地,再复现为湖的变迁。湖水排空的过程中,吸引了非常多的鸟儿,很有诗意。
作为江浙人,珠海给我的感觉很亲切。学校旁边唐家祠堂壁画是老浙派的风格,唐家共乐园的山水风格也是模仿浙派的。就我所见,我们浙东的很少能有保存得那么好的壁画。广东的学术和文化也有我们江浙人的身影,比如我在课上说过的阮元和陈澧这两位经学家。
Q2:您当时为什么选择了珠海校区?
虽然此前没有来过珠海,但珠海是我从小就十分向往的城市。我从中学开始就关注珠海航展,那是观察我国军工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我对先进制造和传统文化都很有热情。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先进制造中心,又很好保存了传统文化,这种既先进又传统的风格我特别喜欢。过去有种说法,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现在的大湾区就是对此言论最有力的还击嘛。
我以前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感觉很是吵闹和拥挤。或许是古典文学的山林情怀,我还是更喜欢珠海这边的空旷、安静。庄子曾说“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空间逼仄,心情也很难清静。地方开阔了,心情也会舒畅。我们学系在六楼,而且在自习室和图书馆都能看到海,视野、景观都很不错。人类在海洋、宇宙面前都是很渺小的,当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看看海,望望天空,便觉得许多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二、同道相益:从“梦开始的地方”说起
Q3:您刚来时,是如何与院系的同事们熟悉起来的?对谁的印象比较深?院里老师们的氛围怎么样?
我之前对中文系(珠海)不太熟悉,最初的印象来自于我们朱主任,我当时投简历的单位中,他的回复最快、最热情也最耿直。当时我觉就得他是一位非常有工作热情、待人真诚的领导。
和其他老师熟悉起来,主要是在一起吃饭。我们几个年轻老师会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散步。当时的若海食堂有些单调,我们就一起去发掘附近的美食。我们把楼下的“伟记”餐厅称为“梦开始的地方”,那是我和同事最初聚餐的地方。学系里老师们感情融洽,非常聊得来。
三、治学与育人:探寻“底层逻辑”的为学之道
Q4:能否分享一下您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是如何找到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的?
从高中到大一,我最喜欢鲁迅。年轻时背诵的篇目让我受益匪浅,我现在还能背出鲁迅很多文章。
我大学期间最感兴趣的是文艺理论。最初读康德、黑格尔的著作时,虽然也能理解,但最大的困惑是,我觉得每个理论大致来说都有道理,但他们彼此之间却是相互批判和否定的。我的老师当时评价说,我的脑子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我觉得还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造成的。
于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做中国的文本,因为有古汉语的基础,做中国的学问相对更容易“求真”。于是,我的路径是先从义理转向训诂,从《孟子正义》《荀子集解》开始入手。但当掌握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后,又发现只靠语言的方法也不行——纯粹做朴学也得不到真理。所以我又从训诂转向历史考证,再通过历史考证和训诂来推求义理。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义理,到训诂,再到历史,最后重新回到义理。
Q5:您对当前我们学系的本科教育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
我认为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学生的古典基础尚有差距,有待提高。我计划在未来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建议增设要求大一学生标点一卷古籍、背诵一部经典。这样做既能获得公益积分,对未来的学问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帮助。
其次,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这要求我们的人文教育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跨学科还是做人工智能,都需要对自身学科的“底层逻辑”有所掌握。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是基于自然语言的,这恰恰需要我们中文系的专业知识去提供灵感和方向。但如果我们自己对语言(包括其语音、语义、语法及应用场景等)的底层逻辑都认识模糊,又怎么能帮助程序员设计产品呢?目前人文教育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教科书和追逐时髦理论和热点话题,而忽视了对学科底层逻辑的培养。
四、殷切寄语:做“帮忙的人”,成“有用之学”
Q6:在采访的最后,您对我们的学生有什么建议或寄语吗?
我希望文珠的学生能做“帮忙的人”,而不是“帮闲的人”。你的学术研究,要能为社会、为未来提供一些东西,而不是纯粹为了消遣自己的小情绪。古代优秀的文学与学术,本身就和现实紧密相关。我们的学术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你们要时常思考:你做的研究有什么用?对社会是有用、无用还是有害?能给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什么启发?这一点要清楚。学术研究需要“利他性”,也有助于你未来找到工作。你有利他性,别人才会花钱雇佣你。写“有用的文章”,做有价值的事,这句话对任何行业都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