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系友专栏丨庄泽鑫:从文珠出发,携一盏温暖的光

¥

Body

十年,是光阴促成的诗行,是文珠与每一位学子的“双向奔赴”。在中文系(珠海)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循着时间的回声,走进一段段系友的故事。他们从这里出发,将文珠的记忆收藏进人生的行囊——远行、扎根、生长,在各自的天地里熠熠生辉。

本期嘉宾:庄泽鑫,男,中文系(珠海)202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任中文系 (珠海)团委副书记、中文系(珠海)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在中文系(珠海)学生助理岗位工作7年。毕业后就职于深圳某中小学。

一、文珠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事

如今,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过着每天与学生们一同求学、共同进步的生活。思考起“为何会走上如今的这条路径”这个问题,我便会记起多年前的某个夜晚。那是在榕园宿舍。窗外的守夜灯在风里摇晃着,它似乎格外用力地想把光亮抛进屋内。

彼时,我和室友无边畅想:“他去做老师,我去企业中做事。”我们说得笃定而轻松,仿佛未来是一条笔直的路,光照得见尽头。
而数年后的今天,我倒成了一名老师。究其缘由,是毕业时的茫然,是彼时面对广阔世界的无措,又是当时至亲离去的悲伤与空洞。再认真思索一些,这个选择也并非偶然。回望自己在文珠求学的点滴,我的生存和成长始终离不开那些曾以温柔与真诚待我的老师们,正因为有他们,才有如今成为一名老师的我。

二、文珠充满着的“真正的好意”

走向文珠,对我来说,是人生一份厚重的馈赠,在这里,我遇见了真切、具体的人——那些认真生活、努力思考的文珠人。他们不以喧嚣示人,却在无声中散发着温度,传播着“好意”,在日子的匆忙与奔波中,我常常被这种“真正的好意”包围着。

如今的我,常常奔走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在和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回应着那个曾在文珠学习七年的自己。课堂上,当我讲起鲁迅先生,讲他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脑海中会闪回到在文珠上课时的情景——我们坐在台下,听老师们带着炽热情感的讲述,仿佛每一个字都已落进灵魂。

课间的短暂休息时,我会听学生说起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困境,那些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创伤,让我想起求学时的自己——那个也曾在孤独中摸索方向的小镇年轻人。于是,我学着当年老师们的模样,用耐心与温情去回应他们,去传递那种我曾从文珠接受到的“好意”。

三、与文珠共同生长的七年

如果说要谈一些建议,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另一个词——“教训”。

进入大学之前,我常常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又有什么事值得我去为之奋斗一生?如今,我进入教师岗位的第三个年头。在学校,我开设了一门和学生共同读书的课程。那是我最喜欢的课堂之一。教学之余,这门课成了我精神上的一片自留地——在那里,我和现在的“同学们”一起认识、思考这个世界。尽管直到今天,我依然没有寻到自己的“志业”,但我已然在路上。

因而,我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太快地找到“意义”。在享受大学肆意生长时光的同时,请为自己的人生划一些“下线”吧!每一天给自己一些时间,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继续求学也好,进入社会也罢,在社会中我们会接触到文学中描绘的熟悉的“真、善、美”,也会感受到人性的不堪与生活的无奈。当两者同时进入我们的现实时,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下线”的开始。希望大家,在文字、在阅读、在生活的磨砺中,始终给自己划一些下线,来保有自己本有的柔软和清醒。

四、给未来的自己和文珠的祝福

我时常将自己视作文珠所放飞的一只风筝。尽管回去的时间很少,但文珠与我之间联系的那根线却从未被斩断。文珠这根线所穿起的记忆点,在我的识海中频频点起涟漪——那些细碎的光与影、温暖的人和事,总在我沉落之时,将我拉起,促我前行。我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自己能一直传递那份来自文珠的“真正的好意”。

也祝福文珠——愿它在后续的时光里,海纳百川,继续温柔、继续光亮。

更愿有更多的人,在文珠被温暖、被照亮,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