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学术 | 中文系(珠海)第九届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

Body

为搭建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对话平台,凝聚青年学术力量,深耕学科前沿议题,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2025年11月上旬举办“第九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精心设置文艺学、文字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七大分论坛,广邀全国顶尖高校的博士生英才齐聚珠海,围绕多元研究方向碰撞学术灵感,尽显新时代中文学子的学术热忱与奋进风采。

一、博士生总论坛

11月8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第九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正式拉开帷幕。论坛伊始,樊波成副教授致开幕辞,向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中文系(珠海)以跨学科与国际化为核心的办学宗旨。他指出,院系不仅具备优越的学术环境与丰厚的待遇条件,更始终秉持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引才理念,积极吸纳优秀人才。樊波成副教授还提到,该论坛在十年间已成功举办九届,已成为学术交流与人才对接的重要平台,期待未来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学术互动与学科融合。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孙显斌先生受邀作主旨发言。孙老师在会上梳理了数字人文的起源发展与学科成熟标志,详解古籍数字化三阶段及检索核心难题,分享多项跨机构合作的实践成果。他也指出古典学领域的数字人文是发展风口,呼吁聚焦真实学术需求,重视智能化平台与大模型的应用价值。

Image removed.

魏朝勇教授以《理想国》为核心作主旨发言,围绕这部经典著作解读哲学与政治的深层关联,分析《理想国》前四卷正义讨论与城邦建设核心,并阐释第五卷的三大浪潮。他还界定了哲人的本质特征,强调哲学生活与现实政治的紧张关系。

Image removed.

二、文艺学分论坛

武汉大学的萧涵耀博士生以乔治·迪基对“距离说”的批判为研究主题,揭示了其与“审美态度之争”的关联及为艺术体制论奠定的理论基础;华南师范大学的鲁娟博士生对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观进行了剖论,指出博物馆的双重属性,其空间叙事暗含权力机制,同时蕴含多元文化发展的可能;中央民族大学的滕天逸博士生对忧郁的哲学界定展开研究,通过经典理论与当代视角的双重阐释,揭示其作为时间政治、空间配置等多重因素交织生成的复杂情绪结构。

Image removed.

三、文字学分论坛

山东大学的王墨杰博士生以武威磨咀子《日忌》简为研究对象,对简牍中若干文字的旧有训释提出新见,探究“日忌”类文献的继承性与差异性;山东大学的魏堉博士生针对郭店简中的两组疑难问题展开考论,提出《唐虞之道》相关语句的新释读,阐明《六德》与六职践行的关联;武汉大学的张程博士生通过研读《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对曾侯乙墓竹简、包山楚简中的多组未识字、疑难字及断读问题提出新解;四川大学的王晓恩博士生以《汉语大字典·彳部》为研究案例,指出字典在引用古注时存在语义误读、术语认知不足、随文释义误设义项等问题。

Image removed.

四、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分论坛

东北师范大学的张睿博士生聚焦艾伦·厄普沃德的《国际间谍:日俄战争秘史》,分析小说中技术想象与谍报叙事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建构与折射;深圳大学的袁意博士生以《马里·阿尔梅达的七个月亮》为研究对象,探讨小说通过幽灵意象与神话重述塑造的混杂性东方国家想象,揭示其对东方现代性的独特阐释;中山大学的桑姝凡博士生对近代《神曲》的旧体译介进行考论,以钱稻孙的节译实践为核心,分析骚体译介与杂剧演绎的文体选择;浙江大学的罗理浩博士生以《一桶艾蒙提拉多酒》为研究对象,挖掘小说复仇情节下的酒神祭仪潜文本,指出文本中的物暗含对死亡与新生的哲学思考。

Image removed.

五、古典文献学分论坛

南京大学的陈芬博士生以清代金石义例学为研究主题,梳理其从匡正文体到考据化、学术化的转向,指出这一转变是“金石学自觉”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学的周碧琬博士生对先秦杂家的神圣观建构展开研究,指出杂家以宇宙观为神圣观根源,通过塑造“圣人”书写者身份,建构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动态神圣观。

Image removed.

六、语言学分论坛

南开大学的王咏琪博士生对赣闽粤吴方言古透定母擦音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声母与后接元音的蕴含共性,并探讨自然音变与语言接触等不同成因;南京大学的李彬源博士生对官话方言疑影母的读音演变展开考论,划分出四大读音类型,厘清各类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路径;香港浸会大学的李倩博士生以固始方言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指出“近—中—远”三分系统是本土“乜”系统与中原官话“那”系统接触叠置的产物;中央民族大学的潘燕妮博士生对山东荣成方言“[tə0]”展开研究,梳理其副词用法与向假设连词演化的趋势,考证其源于历时的“待”。

Image removed.

七、现代文学分论坛

中国海洋大学的徐顺芳博士生以“青年导师鲁迅”为研究主题,分析鲁迅在后五四时期通过重启“思想革命”,创造以游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层战线”;华东师范大学的沈羿成博士生对鲁迅诞辰设为文学节的提议进行考论,梳理柳亚子这一倡议的背景与初衷;中国人民大学的卢钿希博士生对“南方华文文学共和国”与“新南方”写作展开比较研究,指出二者通过不同想象方式建构世界文学中的主体位置;浙江大学的李昊翔博士生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西方现代化弊病的反思;南京师范大学的辜玢玢博士生以1978—1985年乡土小说为研究中心,探讨劳动致富话语建构下劳动现场的边缘化现象;中山大学的刘平博士生以1941年王任叔在港佚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抗战题材杂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河南师范大学的韩雨琳博士生对赵树理与《说说唱唱》的关系展开研究,指出二者不仅是编者与刊物的关联,更折射出建国初期赵树理通俗化实践与文艺环境的动态变化;陕西师范大学的杨崇源博士生以近代旅日文人游记中的上野公园书写为研究主题,揭示其背后的帝国文化政治诉求;清华大学的霍安琪博士生对1980年代初爱情话语范式展开研究,以《爱情的位置》为典型分析其对“革命+恋爱”模式的继承与对个人情感书写的突围;中央民族大学的衷杰宇博士生以马雁诗歌为研究中心,探讨当代诗歌“主体”的“厌倦”与“超越”书写;贵州师范大学的麻馨月博士生以1927—1966年茅盾文集的选编出版为研究对象,分析茅盾通过文本删改与整合实现的自我形象重构;厦门大学的刘闻远博士生对风车诗社的“主知”诗风展开研究,指出其继承超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同时存在与台湾文学土壤未完全融合的局限;中山大学的郑亦宁博士生以张枣诗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诗歌形式、主题与美学上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南京大学的尹钒宇博士生以董启章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文化史视角解读其对香港微观史的重构。

Image removed.

八、古代文学分论坛

澳门大学的赖伶双博士生以《长生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分析洪昇通过贴身物件、仪式等记忆媒介重构杨贵妃形象;首都师范大学的周微洵博士生聚焦朱熹将读书方法与治学理路贯通的创举,揭示其“向外求理”的修身路径与对知识习得方式的重构;南开大学的廖介山博士生以唐德宗御制纪功碑为研究主题,分析《李晟碑》《段太尉碑》的文本策略,指出德宗通过改写史实、罪己宣教等方式巩固政权合法性;四川大学的吴敏捷博士生对柳宗元的自罪意识与文学表达展开研究,指出其自罪话语包含政治定罪、社会污名与精神自罪三重面相;中山大学的李昊宸博士生以宋代“江瑶之喻”为研究对象,分析江瑶柱从饮食食材到诗学譬喻的转化;香港大学的何肖博士生以明清世情小说为研究载体,探析女性极端行为背后的情感逻辑,指出文人以“节义”标签规训女性情感;南京大学的王晨博士生对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的寺庙叙事展开研究,揭示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与文人权力运作;中央民族大学的王雨桐博士生以《歧路灯》中的读书情节为研究对象,分析小说展现的士人培养机制问题与读书观;北京语言大学的温可馨博士生以苏轼“和陶诗”为研究对象,探讨苏轼在三教合流语境中对陶渊明意象的庄禅重构,揭示其对陶渊明人格接受史的影响;南京大学的虞薇博士生以北魏程骏《庆国颂》为研究对象,挖掘颂文蕴含的历史信息与书写策略。

Image removed.

第九届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收官,论坛聚焦前沿、研讨深入、思想交融、硕果盈枝。自2015年创办以来,中文系(珠海)持续深耕“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为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搭建了切磋学问的优质平台。愿青年学子满载研讨所得,在学术之路上笃行致远,助力学科薪火相传。感谢所有与会师生的热忱参与和倾情支持,明年珠海再聚,共赴学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