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四十年”——《陈思和文集》出版发布及研讨会成功举办

1

Body

   11月26日下午,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笔走龙蛇四十年——《陈思和文集》出版发布及研讨会”,在珠海校区附近旭日湾·巢酒店会议中心天鹅厅成功召开。

   陈思和教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代大家和权威,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声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而强有力的影响。此外,他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教育家,陆续引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和批评家,其中既有蜚声文坛和学界的大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坚,更有后生可畏的新人。

   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批评家近六十人在26日下午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以襄盛举。

1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

   本次会议程序,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教授刘志荣主持,依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领导致辞、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领导致辞、《陈思和文集》编者发言、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代表发言。

   会议伊始,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代表出版社发表了致辞。他谈到陈思和老师多年知行合一的为人和治学方式,影响了一代人,广东人民出版社能出版这套《陈思和文集》,实乃一件大幸事。同时他感谢了文集背后优秀的编辑团队,并表达了出版社计划在未来五到八年内将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共四十位顶尖学者的著作集结出版的愿望。

1

(《陈思和文集》编者陈国和教授)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书记罗燕代表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本系致辞,她在致辞中谈了四个“感谢”: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助力、感谢刘志荣教授的辛勤联系、感谢与会诸位的不辞辛苦、感谢陈思和教授对学术界教育界的贡献。她表示此次会议乃是一次“南粤文坛盛事”,并表达了欢迎与会的诸位英才加盟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共同建设一个与众不同、兼容并包的中文系的理想。

1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书记罗燕)

   此外,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总监集团萧宿荣,也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对《文集》出版的祝贺,并期待在座的学者与南方出版集团进行合作。

   《文集》的编者,来自湖北科技学院的陈国和教授,则作为编者代表介绍了《文集》的编辑过程和编辑思路,对这部到目前为止集结了陈思和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最全面的成果的《文集》的发布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祝贺,同时他还感谢了编辑团队和为了此部文集能顺利出版的金理等学者的鼎力相助。

   复旦大学的段怀清教授,则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代表进行发言,他首先漫谈了陈思和教授的治学历程和教育经历,表达了对这部文集出版的祝贺,他认为“这还值得教育界的祝贺”。陈思和教授多年以来致力于改革复旦中文系,使得本系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则分别委托他人表达了祝贺之意。陈晓明教授本拟亲自参会,因与本系会议时间冲突而不得不改变行程,他委托陈国和教授表达了他的歉意和祝贺,认为《文集》的出版的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件大事。陈引驰教授则发来贺辞,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代为转达与宣读。他表示,七卷《陈思和文集》的结集出版,堪称是重要的标志成果,陈思和教授极大推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复旦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和水准,致以高度敬意,表达隆重祝贺!

   下半场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主持。短暂的茶歇过后,下半场按照同辈学人发言、晚辈学人发言、陈思和教授答谢及感言的流程进行。

   在同辈学人发言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剑晖、暨南大学教授宋剑华、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郭小东,则作为与陈思和教授从八十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界、研究界的同道,回忆了彼此四十年的情谊,从当年的青年评论家到如今的文坛前辈,四十年一路走来非同寻常,他们表达了对陈思和先生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丰硕成就的祝贺,认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思和文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选择,同时向陈思和教授表达了对其学识、阅历、视野的敬佩。

   《南方文坛》的主编张燕玲女士,则认为陈思和教授以其一以贯之的诚实正直的治学为人品格,值得学术界和评论界崇敬。同时她谈到《陈思和文集》有着“打通现代与当代”、“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其丰富性和重要性是难以道尽的。

   复旦大学教授李振声先生则对《陈思和文集》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做了高度评价,同时对陈思和教授这份治学的坚持与执着表示了敬佩。他戏谈了陈思和教授作为一名“教师”,门下英才辈出,但目前尚未见到,期待将来可以出现“见过于师” 的“青出于蓝”者。他的话给了在座的晚辈学者一份勉励和鞭策。

   在晚辈学人发言环节,陈思和教授昔日的学生、有过学术交流的晚辈,如今都是名教授,各个高校本学科的中坚,他们纷纷发言,不拘一格地“真情告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对陈师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谈了陈思和教授作为教师、出版家、图书馆家等多种的形象,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只是“陈师功业的一小部分”。同时他还抛出了“严锋之问”——复旦大学教授、陈师昔日的学生严锋曾和他讨论,“为什么陈思和老师对文学有这么多爱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发言的晚辈学者打开了思路。

   严锋教授旋即回应了郜元宝教授的问题,同时借此机会表达了他对陈师感谢和敬意。他还谈到陈师做班主任时的一些趣事,场面变得热烈而活跃起来,昔日同窗纷纷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宋炳辉谈了陈师治学的“超验性与精神性相结合,空间时间与文类相呼应”的特点,言陈师是一位有着“五四精神传统”的当代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谈陈师的治学是一条“研究巴金便学习巴金”的路,陈师不仅治学严谨且“兼有别趣”,是一位将治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学者和师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则称陈师是“通过做学问来做人,通过教育大批学生使得学术传统永远流传下去”的学者典范;巴金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则播放了一组题为“难得的温馨”的老照片,悉数了昔日与陈思和教授、张新颖老师交往的时光,并称陈师体现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友顺则谈到《陈思和文集》是对陈思和教授作为学者“体量之大”的具体体现,并称陈思和教授是“理想学者的典范”。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助教授唐睿感慨地谈了他与陈师的初识和陈师的“赤子之心”对他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申霞艳等学者亦纷纷发言,表达了对《陈思和文集》出版的祝贺,以及对陈思和教授治学为人的敬佩,谈了自己与陈思和教授交往的珍贵回忆。申霞艳教授尤其感情激动地回忆了,她当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博士时,导师程文超教授因病猝然去世前,嘱托她们,如果有重要事情可找陈思和老师相助的深厚信任和情谊。

   在“答谢和感言”环节, 陈思和教授先表达了对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文集》以陈国和为首的编辑团队和与会全体人员的感谢,并解释了《文集》在广东出版、并在珠海举行发布会的原因,源于与“广东”,与“珠海”的情缘——他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人,对广东有很深的感情;他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奇妙因缘,刘志荣教授的南下珠海等等。随后他漫谈了四十年的学术生涯,称自己的学习是在“好奇心”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并非是他故意创造的,而是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时自然诞生的。他坦言四十年来,写作是他抵抗压力,化解生活中悲观迷惘情绪的方法。陈思和教授用“行动比思想更重要,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来鼓励各位晚辈学者不要仅仅在书斋中读书,更要感知时代的脉搏,将自己放到社会中去。最后他用一首初到珠海时在飞机上写的诗《从上海到珠海参加文集发布会而感》做了本次发布会的收梢:

1

(陈思和教授)

                                         

                                          银翼九重看晚霞,

                                          云催雾涌日西斜。

                                          六合外觅中安在,

                                          逝者如斯亱亦佳。

                                          老去无端忙俗务,

                                          病来乘兴吃闲瓜。

                                          追光卌载桃林盛,

                                          唤作后生舞龙蛇。

   此次时节光景和合的南粤文坛盛事,在陈思和老师余韵悠长的诗中结束了,但作为学术界的楷模,陈思和教授给后辈的示范和勉励,定会一代一代地在大家的心中震荡下去。

   附:《陈思和文集》(七卷本)简介

   《陈思和文集》收录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权威陈思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陈思和个人选集。《陈思和文集》作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系列之一种,共分七卷出版。第一卷《告别橙色梦》收录了陈思和80年代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卢新华、王安忆、沈善增、莫言、张炜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第二卷《营造精神之塔》收录了陈思和90年代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90年代文学整体观以及王蒙、余华、王安忆、严歌苓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第三卷《在场笔记》收录了陈思和新世纪以来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文学总体评价以及贾平凹、张炜、莫言、宁肯、张翎、储福金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第四卷《名著新解》收录了陈思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现象和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代表作,涉及的作品有《狂人日记》《边城》《雷雨》《子夜》《生死场》《倾城之恋》《骆驼祥子》等。第五卷《巴金的魅力》收录了陈思和关于著名作家巴金的研究文章,包括《巴金论稿》《大雪覆盖下的火山——论巴金关于工人题材的创作》《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我对巴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结束与开端:巴金研究的跨世纪意义》《<家>的解读》等。第六卷《新文学整体观》收录了陈思和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的理论文章,包括《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现代都市文化与民间形态》《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等。第七卷《星空遥远》收录了陈思和先生怀人纪事的散文,以及陈思和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1966—1970:暗淡岁月》。在这些怀人纪事的散文里,陈思和先生一一写出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以他深刻影响的人物,如巴金、贾植芳、冰心、郑超麟、匡互生、章培恒、曾华鹏、钱谷融、潘旭澜、李子云、周介人、褚钰泉等。 本书不仅是一册怀人记事的散文集,而且是一册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书中谈到的巴金、冰心、贾植芳、钱谷融、李子云、程乃珊等人的生死、休咎、出处、浮沉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波谲云诡。正是有了这个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陈思和先生的学术人生道路才被落实到了实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