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中文学科分论坛成功举办

Body
2017年12月23日上午,“中山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中文学科分论坛”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十五栋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主持。中文系(珠海)的罗燕书记、丁涵老师、邓菀莛老师、马峰老师、杨梓露老师和洪晓纯老师出席了论坛。来自武汉大学的王健博士、兰州大学的刘顺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的延晶博士、卑尔根大学的杨旸、澳门大学的汪欣欣、香港理工大学的胡光明博士、香港大学的龚阳(提交论文)、Duquesne University的董明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程瑜瑶等青年学者作为受邀嘉宾出席论坛并做了学术报告。

朱崇科教授对来参加本次中文分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向受邀嘉宾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创设与发展情况。他指出,中文系(珠海)作为2015年10月创办的新建院系,与中文系(广州)将形成学科互补。中文系(珠海)将注重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并努力打造1华文文学及文化平台、2中西文学与文论比较平台、3古典学术平台等具有跨学科比较视野的研究平台。在学科设置上,要强调“纵的层面贯穿,横的层面打通”,要有打开思路的经典跨学科,在学科互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追求学术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发展。他对朝气蓬勃的中文系(珠海)充满期待,更希望能与来自海内外的青年学者们一起开拓崭新事业。罗燕书记也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在学术报告环节,各位与会嘉宾分别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未来研究设想发表演讲:
王健(武汉大学):对“特里·伊格尔顿理论的伦理向度”及“新时期鲁迅研究中的问题走向”进行探讨。
刘顺(兰州大学):未来数年内将注重对“中古时期的政治、语言与文学”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
延晶(南洋理工大学):谈到“新加坡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及“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等问题。
杨旸(卑尔根大学):未来的工作计划将围绕“新时期语言文字政策规范及治理的研究”及“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等方面。
汪欣欣(澳门大学):继续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探索,重点加强杜甫诗与唐诗;同时展开诗集版本校勘、元明诗集与诗话剖析、古典文学鉴赏与批评等其他研究工作。
胡光明(香港理工大学):以宫廷戏曲研究为中心,辐射带动戏曲史、小说史、艺术史、文化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龚阳(香港大学):以四个领域(跨文化教学、汉字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综述、国际汉语教学发展战略)为主要发展方向。
董明来(Duquesne University):以现象学、符号学为研究中心,注重于胡塞尔后期对表达和命题的研究、意义意向的结构分析等领域。
程瑜瑶(新加坡国立大学):从通俗文化的角度研究明清小说(特别是非经典作品)的写作与流传,进一步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自由提问与交流环节中,中文系(珠海)的各位与会老师与每位嘉宾就学术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探讨与认真辩证。最后,朱崇科教授对受邀嘉宾的各个层面的提问详细作答,他希望中文系(珠海)能与有缘分的人才共同创业,能够与诸位青年才俊建立长久而友好的联系。此次论坛在一片祥和、冷静而又而不失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