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朱崇科教授讲授《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

Body
3月26日19:00,中文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为我系2016级、2017级学生讲授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鲁迅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人物,其“思想家、革命家”的地位常常遭到质疑或忽视,而朱崇科教授另辟蹊径,以具体文本为依据,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与个人经历,带领全体听众以更深刻、透彻、全面的认知角度,还原出一个颇具复杂性的“革命者、文学家、思想家”三位一体的,以笔为旗、为剑的鲁迅形象。
讲座伊始,朱崇科教授开宗明义地阐述了“革命”之于鲁迅的特殊内涵:鲁迅所言之革命非限于普通认知中抛头颅、洒热血等等的狭义革命,鲁迅更注重的是“思想革命”。朱崇科教授选择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体——小说进行观照,以独特的方式克服以意识形态定论解剖的刻板与先入为主,从而激活鲁迅先生固有的复杂性与丰富张力。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革命的层次”中,他将革命划分为思想革命与自我革命两个层次。鲁迅经历过多种革命存在样式,既有壮志与爱国激情,又有痛定思痛的清醒与冷静,故产生了丰富的革命层次。思想革命即从制度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革新,他以《怀旧》《头发的故事》等具体文本以及辫子革命等事件为例说明了旧制度带来的“超稳定结构”下普通民众区别革命、动乱能力之匮乏与新旧制度之矛盾、吊诡之处。接下来,在《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的细读中,我们进一步领会到鲁迅对不同时段革命发展的思考与精神回望,鲁迅所塑造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的革命党形象,出现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与精神状况,也成为鲁迅对民国理想失落与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文化革命则经历的是“从批判到拟想”的过程,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先生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而在批判之外,鲁迅先生也对新文化展开了一些拟想,如《幸福的家庭》,但实际上鲁迅又将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可能性亲手打破。
革命的第二个层次为自我革命,朱教授指出“具有否定性思维的鲁迅反倒比一般人,甚至同时代文化人有更深邃的思考,那就是自我革命”。而自我革命又可具体分为解剖知识分子与流民革命的悖论两个层次。《伤逝》中子君与涓生二人的恋爱悲剧将知识分子的最大精神缺陷——自我革命的乏力和失败显露无遗;《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革命权利与能力的矛盾则阐释了流民悖论的两个层面。随后,他以鲁迅小说《理水》中大禹作为英雄人物对思想革命和自我革命二者的巧妙融合为例证,对“思想革命如何遭遇自我革命”做出深入浅出的阐述。

讲座的第二部分“革命的后果”中,朱崇科教授在立足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主要解释了“顽固而狡猾的传统”“暧昧而脆弱的现代”“妖魔化革命”“突围寂寞与再突围”,以革命的结果来反思有关革命的成效、限制与更深层问题。
最后,朱崇科教授为本次讲座做出小结,提纲挈领地总结了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特色和关怀以及其在书写层次等方面的独特性、丰富性与深刻性,并提出问题加以引申:“我们能够做什么?如何革命?怎样提升?”他把阅读鲁迅的革命话语心得与中山大学的12字人才培养方针进行了重新解读与巧妙对接——“领袖气质(革命家的格局与胸怀)、家国情怀(立足本土与放眼世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兼济天下)”,同时也借此向全体2016级、2017级中文系(珠海)的同学们提出了要求与期待。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讲,同学们可谓感悟良多:既对于中国革命以及革命家鲁迅有了更加丰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也更加明确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中大人的使命与责任,必将精进向学、胸怀天下,成长为兼具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于一身,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