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场教学 |行走肇庆,触摸历史

Body
4月,正值春夏交际之时,初蝉已鸣,惠风不减。为提升我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对文化、社会、自然的感悟能力,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14日上午,我系组织师生前往肇庆开展本学期首次历史现场教学活动。
瞻仰红色基地,感悟革命精神
“肇庆”意为“吉庆之始”也,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多山岭,空气澄净,有好风物。民风纯朴大方,资源丰富,又以端砚闻名全国。首站我们到达肇庆沙坪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为纪念1927年4月12日沙坪各地乡农会会员、农军战士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而牺牲的54位革命烈士而建。陵园坐北朝南,背临西江,陵园4列28棵苍柏迎风而立,庄严肃穆,园内正中竖革命纪念碑,上书“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字势慷慨,奔放激烈。碑底为阳刻浮雕,刻画众革命烈士形象,或手持枪械奋勇向前,或高举红缨枪奔走呐喊,时江风阵阵,昔日革命热情扑面而来,观者为之动容。

本次活动中,师生还参观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各大战役,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年泛黄的报纸、展馆中沉静无言的武器、简朴的革命军干部房间,无不让我们在细微之处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震撼人心!


走近历史古迹,增进文化感知
七星岩有七座岩峰布列,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在游览七星岩时,曾写下诗歌“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让人印象尤其深刻者,是坐落在龙岩洞的摩崖石刻,龙岩洞又有千年诗廊之称,自唐代起,书法家李邕就在七星岩石室洞口留刻有全国著名的《端州石室记》。其后千百年间,各代文人骚客都在岩洞内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或题名。摩崖石刻,以其数量多、地点集中、文体齐全、面貌完整,受到历代金石研究者重视,也是感受历史的极佳去处。于洞中上下环视,行书翻飞,真草飘逸,正楷端庄。人漫步其间,走走停停,怀抱于山水字画之间,意蕴盎然。


鼎湖山宝鼎园,初进门有“端溪龙皇砚”照壁。兽面纹方鼎、大禾、龙纹四联等商周战国之鼎(复制品)于其后青铜展廊依次陈列。香港和澳门“回归宝鼎”(复制品)、赠联合国世纪宝鼎(复制品)气势辉煌,彰显祖国昌盛。鼎为国之重器,象征国家统一、团结、凝结各民族力量。世纪宝鼎更显国家爱好和平之愿望。
宋朝古城墙经数代修葺,基本保留完整风貌,从上到下古砖年代依次增长,最底层青苔斑驳,绿萝攀附。以手触之,粗粝不平,沧桑之感油然而生。而青、灰、玄、黄各色砖长短高低不一,相互支撑,与往日所见红砖、空心砖大为不同。登城墙,上有雉堞。前方所视为喧哗街区,其后为住户聚落。

此次,师生还通过观赏粤剧经典《穆桂英挂帅》,重温传统文化,游览了包公祠,瞻仰包公拒收墨砚不愧屋漏之清正,优良气节有此!
自然山水之间,找寻生活之美
行走于端州城区,砚店、传统食物裹蒸粽随处可见,特别是端州古砚工艺展示,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端砚与宣纸、湖笔、徽墨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之齐名的有甘肃洮砚、安徽歙(she去声)砚、山西澄泥砚。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而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一番赏砚之后,车子驶入鼎湖山。鼎湖山之名,因山有三峰,耸立之势如三足鼎峙,又有因民间传说黄帝曾于此铸鼎而得名之说。鼎湖山还被誉为“活的自然博物馆”、“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山上山下树木葱茏,空气极为清爽。山间有通途,众人一路前行,忽觉光线忽明忽暗,缘是山势曲折而草木浓密,交映之间,遮蔽天日。车至高处,豁然开朗,俯视端州城区,视野开阔,有豪情万丈。
后至飞水潭,瀑布倾泻,有白练如飞,珠跳虎跃之势。瀑布下有巨石,书“枕流”二字,可见刻石者潇洒之雅趣。孙中山先生曾于此处度假游泳,潭水绿波清澈,可濯手沐面,尤为清凉。

经过此次历史现场教学,同学们在历史的“现实场景”中感悟历史,体会革命精神,深受感动。经历此行,大家也在“现实场景”中内化所学知识,增进对文化的感知力,于山水草木中触碰那一抹生机,接受精神熏陶。作为有理想、有格局的中文人,我们当对生活心怀感恩,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