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报告会|中文系(珠海)第一届“优秀书评”报告会顺利召开

Body
2018年5月21日下午1:30开始,中文系(珠海)第一届“优秀书评”报告会在海滨红楼15号顺利召开。16级同学全员参会,对自己的优秀书评作品做简短报告,而后由各位参会老师进行精彩点评。报告会分三个会场同时召开。
一楼会议室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会场与会人员最多,满当当的会议室自有一番热烈的景象。这里的主持人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同时他还与杨君宁博士、李雪莲博士、博士生梁立平、李燕英、硕士生张灵馨一起担任点评工作。参会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发言。杨君宁老师在点评第一小组的书评时,向大家强调了“中文系学子的书评应当有别于一般的读后感”“同学们在对经典文本进行解读时,不要一味 ‘盖棺定论’,还要有自己的批判意识”。李雪莲老师在对第二组同学的书评报告进行点评时,鼓励大家要多做修改,因为“无一例外,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同时她细心地指出了同学们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并对同学的文章作了逐个点评,给出了宝贵的建议。朱崇科老师则对第一、二、三组书评的情况作了集中点评,表扬了耿希文、李文一等同学的书评,但也直言了所有同学的书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谈到通过这次的书评报告会,已经能看出目前书评写作的“三个层次”,大多数同学的书评还处于论文和读后感混杂的“第二层次”。他希望大家能真正地去努力,提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理想追求。在短暂的休息后,第四、五、六组的同学依次进行了发表。彭翰飞、字言、张心怡同学的书评或因为较有新意,或因为对自己作品有反思意识,或因为与理论结合得较为自然,受到了称赞。博士生梁立平老师建议大家做报告时,要多注意语速以及与听众的眼神交流;博士生李燕英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前辈“心要热,笔要冷”的告诫,强调了书评写作要保持“客观的笔”;硕士生张灵馨老师则给出了选择书评文本的方法,她建议大家尽量选择经典的文本,这样有助于论述铺开的多样性。

最后,朱老师为本场会议做了总结。他肯定了大家能坚持听完整场会议的耐心,并称赞了各位点评老师能犀利、准确地指出同学的书评问题以及辛勤劳作。他重申了本次书评展示会的初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样一次很有“仪式感”的展示会,既可以掌握书评写作的基本规范,又能够找出并面对自己目前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他告诫各位同学在学术之路上,要把放眼高远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万不可偷懒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楼会议室内则是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三个组别同学集中的会场,由于大家的书评方向不同、点评老师的专业领域不同,整场会议充满思想碰撞的火花。这里的主持人是邓菀莛老师,她同时与贾智、丁涵、姚鹏举、蓝青、彭英龙、曾繁裕老师一起担任点评人。参会同学分为四组发言,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各一组,外国文学两组。蓝青老师在点评第一组古代文学书评时着重强调了论文选题和格式的问题。“选题成功,论文就成功了一半。本科生论文选题一定要选小切口的题目,从小的地方入手进行深挖”,并以杨彤同学书评中探讨主人公命名缘由的选题为例加以说明。邓菀莛老师进一步补充论文格式参照顶尖期刊要求的注意事项。姚鹏举老师则提出了在书评写作中,尽量不要选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模棱两可的题目。在第二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组的书评中,老师们则着重提出了论文结构问题:曾繁裕老师指出,可以先酝酿好要写的内容,再去规划结构,若从结构构架开始,容易在文章内部出现重复。而邓菀莛老师则对比林馨越和张福曼两位同学的书评,讲述了摘要部分的写作技巧和文章主题与内容关系,点明与主题关系不密的内容可以删去或简要融入行文论述。针对同学们文章中出现的一部分诸如“意识流”等概念,曾繁裕老师则指出在行文之前一定要弄清。曾繁裕老师还提出了短文写作对于写作能力锻炼的积极作用。在对第三、四组作品的评议中,贾智老师提出了作品原文、版本和中文译本关系问题以及小说反映主题在原作国家文化背景之下的面貌等问题,让同学们深受启发。曾繁裕老师则提醒我们注意国别文学的产生和全球化脉络之间的关系、文章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之间关系等。其中邢戎同学作品洋溢的才气和融合诗人诗观于文章内的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欧阳婉婷同学作品中注重中西文论比较的意识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楼阅览室是外国文学专场。它不同于红楼一楼会议室之大,也没有红楼二楼会议室组别之丰富。阅览室优雅的钢琴、舒适的沙发和别致的书架,为整个书评点评过程增添了不少情趣。外国文学会场分为四批,屠友祥老师和何映涵老师点评第一、三组,洪晓纯老师和马峰老师点评第二、四组。洪晓纯老师准确把握时间,及时提醒发言同学,促进了整个议程有序进行。马峰老师更多的是从形式方面提出意见。首先,书评对格式严谨性的要求同样很高,书评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格式上比论文松懈。书评不仅应该有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还应该附上所阅读的书籍的版本,从书名、作者到出版年次。其次,写书评可以适度参考别人的文献,既不要照搬,也不要闭门造车。另外,马峰老师尤其在意的是同学们在书评里以及展示的PPT里使用小标题的情况。“小标题是要为主题服务、支撑的,把论点直接放到小标题里,有助于加深书评的深度和中心思想的支撑力度。”洪晓纯老师提示同学们写书评时不要面面俱到,而应选择一个角度深入钻研。在使用小标题这一点上,她和马峰老师的意见是相似的。另外,同学们的语言要避免过于随意,过于口语化。何映涵老师指出同学们普遍对书评缺乏概念,在她看来,有三个问题是同学们的书评和书评PPT普遍存在的。第一,论点不够鲜明,缺乏充分的论证。论点和论证的相对暗淡,这是不明确书评和读后感的区别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二,有的同学写的既不是读后感,也不是书评,而是读书报告。第三,相较于第一类同学的书评,文笔流畅而缺乏逻辑,另一类同学的书评中塞满了对阅读书目的框架分析,过犹不及。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她指出,书评可以分为“书”和“评”两部分。“书”的部分,包括在书评中或者展示中介绍一本书的内容,以及这本书是如何表达其内容的。在这部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出文本的个性、独特性。而“评”的部分,则是对这本书的价值做出判断,例如它的贡献。为此要做到充分的论证,即理由充分,同时论点和论证要紧扣阅读书目。

书评报告会持续五个多小时,从艳阳高照一直到华灯初上,老师同学们却都精神不减、神采奕奕。经过这次报告会的锻炼,同学们纷纷反映增添了论文报告、口头答辩的经验,也在各位老师的精准评议中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和可能的新思考方向。如朱老师所言,我们既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书评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用所学到的思维和技巧,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能够做好自己认真严谨,在未来回望当下时可以有美好的创造性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