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诗海教授主讲前沿讲坛第十三讲

22

Body

    2018年9月28日上午海滨红楼15栋104会议室座无虚席、旁听者如堵墙,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十三讲《〈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主讲人是何诗海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副主任,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文体学、汉魏六朝文学、明清文学,已出版多部学术论著,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本场讲座由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他回顾了多年前与何教授隔邻共事的难忘场景,还特别钦佩何教授的勤奋朴实与才华出众。同时他也指出,中文系(广州)、中文系(珠海)情同手足,共享一个一级学科,我们也要在人才培养和学术资源上互通有无,实现真正的学科互补,而何教授的专长恰恰对目前文珠人的培养大有裨益。

11

    在讲座中,何诗海教授首先介绍了《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纂,刘孝标为其作注。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从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 “率性” “雅量” “任诞”等三十六类,随手而记,长短不拘,自由活泼,其文体风格对唐宋至明清的世说体、近当代的小品文,乃至时下流行的微博、微小说、“段子”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魏晋风度”这一概念,何教授介绍说,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学术演讲会上作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时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则对“魏晋风度”做了一个描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22

    何教授指出,“魏晋风度”与魏晋之前的儒士风度有很大不同。他通过《后汉书》中的一些典型事例,介绍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人们尊崇礼教的情形,“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这时的儒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而且还深深影响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因为过度地尊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危害。这就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连马融、孔融这样的儒学大师和孔子后裔都对儒家教化的信崇有了动摇。以玄学、清谈等为雅事的魏晋名士们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越名教而任自然”,成就了一代“魏晋风度”。
    何教授选取了《世说新语》中“容止”“雅量”“深情”“率性”“任诞”诸篇中一些精彩有趣的故事,结合现代生活中流行的元素和词汇,以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为现场的师生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代的人物剪影,从而串联出“魏晋风度”的整体面貌。“容止”篇中的何晏、卫玠、潘安,体现了魏晋时人们主要追求的是人形体本身的自然之美,与传统儒家讲求道德伦理的端庄肃穆之美大相径庭。“容止”篇中的夏侯玄、谢安、嵇康、王徽之与王献之兄弟等则展现了超乎常人的胸襟、胆量。“深情”篇中王戎丧子的悲痛,王徽之、王献之的兄弟深情,王粲葬礼上曹丕令宾客做驴鸣相送等故事,体现了时人“情之所衷,正在我辈”的真性情,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压抑个人情感也大为不同。“率性”篇中王徽之、阮籍、阮孚等人不造作、不矫情,“礼岂为我辈设也”,并不把守旧的儒家规矩放在心上。而“任诞”篇、《晋书》中阮籍、刘伶、阮咸、周顗,以及张苍梧、张凭祖孙,王安丰妇、王浑妇钟氏等故事,则表明魏晋时代的世家贵族中,君臣、父子、夫妻、男女之间的关系,都对儒家传统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
    基于《世说新语》中的这些故事,何教授指出,成为一代风尚的“魏晋风度”给后世也留下了“后遗症”,士族贵族群体过度率性任为,使社会纲纪荡然,也引起了社会问题,南朝时宫廷的混乱就是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后世对“魏晋风度”“清谈”有过很多批判,诸如“清谈误国”,范宁《王弼何晏论》也说,“時以虚浮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弻、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紂。”何教授进一步指出,整个社会的秩序、伦理、纲常都失掉之后,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很多灾难,无法正常运作。魏晋人追求的个性张扬、追求自我的舒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舒展、自由是应该有限度的。秩序、制度和自由之间有一个张力,如果张力里面出现了“度”的突破,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空间,即如何把握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限度。

33

    精彩的讲座之后,朱崇科教授指出,何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把他的研究专长之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做了分享,让人对名士风范难免神往。在开放讨论环节,何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就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在哪个时代达到过平衡,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核,与早期犬儒主义、文艺复兴、人道主义等的比较,阶层固化与伦理纲常混乱并存的矛盾,以及魏晋风度对后世俗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逐一作了答疑,呈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