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珠海)成功举办

Body
2018年10月19-21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华文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陈剑(新加坡民间学者)、廖冰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郑庭河(马来亚大学)、黄丽慧(印尼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毕文秀(韩国釜山大学)等国际学者,肖宝凤(澳门科技大学)、张重岗(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艳(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成(福建社会科学院)、朱双一(厦门大学)、古远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自雄(山东大学)、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李诠林(福建师范大学)、庄园(《华文文学》)、池雷鸣(《暨南学报》)、李良(《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国内学者。我系师生马峰、邓菀莛、杨君宁、梁立平、李燕英也参会并发表论文。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一带一路’语境下,具有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特征的华文文学研究既有本身的优秀传统和优势,它先天包含了‘一带一路’的时空跨越,同时又可以结合新话语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对话、融合功能与作用。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大陆的华文文学研究迄今为止已有近40年的历史,而作为最富活力的学科增长点之一,其实践和问题意识其实富含了被压抑的诸多可能性。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语境中,如何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及有关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复杂关系,如何探勘有关文学的本土性发展理路,如何总结厘定相关研究中新的概念和研究范式,如何就同一议题实现跨域的对话等等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反思。因此,我坚信此次会议必然会取得扎实而丰硕的成果。”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辞
在富有激情活力与学术思辨的开幕致辞过后,赵稀方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为大会做了题为《视线之外的叶灵凤》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叶灵凤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贤者讳大概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但这种做法不应该掩盖历史的真相,误导社会。他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爬梳,从真伪、表里的角度步步追踪,进而找到解释问题的可能思路。正如他在早已成为经典论述的《小说香港》中所言,“叶灵凤以详尽的历史叙事的方式申诉了中国人的立场,打破了西方人对于香港的知识垄断,这是他的香港著述的根本意义所在。叶灵凤在著述中,以详尽的历史材料揭露了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各种史实,这就戳穿了西方历史叙事中对于自己侵略行为的美化。”由此可见,叶灵凤对于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正面评价,都是建立在香港的特殊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叶灵凤的历史选择,也有其思想基础,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赵稀方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做主题演讲

刘俊教授(南京大学)做总结发言
接下来的两天,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论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跨语际的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经典化问题”“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的共生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最后,刘俊教授(南京大学)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是新思路、新视野、新愿景,这在本次研讨会也有相应表现,学者们不仅发言精彩,讲评也精彩。他对跨专业、跨媒介、跨议题、跨语言、跨理论的研讨深有感触,并强调会议具有注重史料,注重对话,注重拓展,注重融合、跨界及理论性的突出特点。最后,朱崇科教授宣布大会闭幕,并期待海内外学者以后再来珠海参会。在跨区域的国际视域下,本次会议注重老中青学者的结合,尤其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精进的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