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六讲:根据清华简《楚居》试说楚国都城“郢”之得名

02

Body

    11月26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号楼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十六讲青年学术沙龙,在邓菀莛老师的主持下,我系博士后徐俊刚老师为系内师生进行了题为《根据清华简楚居试说楚国都城“郢”之得名》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为使同学们对所讲内容更加明晰,徐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先秦时期的简册制度、楚简的出土情况,并从对清华简实物图片的解说转入本次讲座的主题——清华简《楚居》篇中关于“某郢”的记载及其解读。《楚居》是清华简中较早公布的篇章之一,它系统地记录了楚国起源的传说和楚国先公先王居处迁徙的过程。在《楚居》的全部 16支竹简中,有9支简记载了楚国迁至“某郢”,而叫“某郢”的地名多达14个。徐老师认为,《楚居》的记载为考察“楚都何以多称为郢”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接下来,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徐老师以连贯、清晰的讲解,为我们展现了他关于楚国都城“郢”之得名等问题的考察过程。 

02

    传世文献所记东周时期楚国都城,自春秋早期楚武王(一说楚文王)自丹阳徙郢,至公元前 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拔郢为止,前后400余年间,几乎皆以“郢”为名,故又称为“郢都”。另外,传世文献中亦有数处出现“鄢郢”“郊郢”等“某郢”结构的地名,学者对这些地名的认识存在较多分歧。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和公布,则展现出东周时期楚国以“某郢”为名的地名还有很多,如鄂君啟節、望山楚简、天星观楚简、包山楚简、新蔡楚简等,分别记载了“蓝郢”、“郱郢”、“朋郢”、“肥遗郢”、“鄩郢”等地名。 以往学术界多以“郢”为位于江陵纪南城(位于今湖北荆州市)的郢都,以“某郢”为楚之别都或陪都。清华简《楚居》提供的新材料则表明,这一认识需要修正。
    徐老师简述了清华简楚居篇公布以来学者对“某郢”问题的不同看法,一一指出其学说的错误之处,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历代楚王基于某些原因迁徙到“某郢”,是一种迁都行为。这些“某郢”虽然是同时存在的,但其地位和作用却不同,它们是楚国不同时代或者说不同王世的都城。结合《楚居》简文,徐老师对“绝大多数迁都行为未说明迁徙原因”这一可疑之处进行了推测,认为没有记录下来的迁徙原因,在楚人看来当是非人为原因,其中为自然原因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郢”的得名有关。 
    根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国自楚武王之后,王居多称郢,是与楚武王居疆浧有关,把“浧”改造后,成为可供人居处的“郢”,故改水旁为邑旁。其中8号简简文中的浧、波、渭三个字的释读对于理解简文及推测“郢”这个名称的来历极为重要。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楚人早期营建的“郢”没有城郭者说没有坚固的城郭,恰恰可与《楚居》的记载相参证。从“郢”的改造方 式看,显然会受到自然力也就是水的影响,如果又没有坚固的城墙作为保护,一旦一段时期内“郢”所依傍的环境发生变化,如洪水泛滥淹没城邑等,必然对楚 人的生存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楚王不得不一次次地屈从于自然的不可抗力之下,因自然变化而进行都城的迁徙。 

01

    明确了“郢”这个名称的来历之后,徐老师结合《潜江龙湾遗址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的报道、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报告等考古发掘资料,对自然地 貌“浧”到人类聚落“郢”的改造进行还原,探求“郢”的本义,认为“郢”本是通过干阑式建筑方法,在水域上营建出的城市聚落,“郢”或可读为“城”,是楚人对这种 “城”的专称。徐老师引用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文字学著作中关于郢字读音的上古音资料对上述说法加以论证。除此之外,《说文•戊部 》《广雅•释训》中的相关材料与楚文字实际用字之例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最后,徐老师总结了他讲座的主要观点,并谦逊地表示,如果他的推论能有一些可取之处,希望能够为先秦时期楚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评议人贾智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论文对二重证据法运用得当,凸显出出土文献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的记载可能更可信而准确。评议人张莉莉老师表示,徐老师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切入问题的角度、多样化的论证方法等,都值得学习。两位与谈的同学均提出了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其中侯明珠是2017级硕士生,刘晨阳更是刚入学3个月的18级本科生,展现出文珠人在学术上的不凡实力与蓬勃朝气。在座其他数位老师同学也积极发言或提问,徐老师都一一耐心回答,参与讨论。

03

    最后总结陈词的是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他首先发出感慨“忽焉已至二十六场”,回顾了青年学术沙龙及中文系(珠海)走过的奋斗时光。朱崇科教授积极评价了徐俊刚老师的讲座,就徐老师的论文写作细节提出了改进意见。他结合我系的学科建设目标,对徐老师未来担纲古文字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中文系(珠海)致力于搭建跨学科的学术大平台,我们欢迎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中文系(珠海)必将形成各学科协同发展的强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