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七讲: 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善恶果报——以“三言”为中心

青年学术沙龙

Body

    12月10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号楼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十七讲青年学术沙龙,本次由邓菀莛老师担任主持人,周建渝教授、蓝青博士担任点评人,我系博士后赵博老师为系内师生进行了题为:《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善恶果报——以“三言”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这次的学术沙龙由年轻学者演讲,由高年资教授评议,再由年轻学子提问,并欢迎在座学者发言。

 

赵博

   

    首先,赵老师介绍了三言的名称构成、作者等背景资料,她在开头表示中国小说有善恶果报的传统观念,而这种观念溯源于上古的原始信仰,可谓是自古有之,并提出几个可能的思想来源,包括:天人感应在民间教化的具体应用,宋代真德秀《感应篇序》是宋代最早讨论善书的文章,通过善书劝善的方式,到了明清大为发展。接着,以晚明的白话小说:三言为例,说明因果的本质与理论的特点,进而分析这样的观念在小说中的使用,而论述重点在于强调“理性的凸显”。

邓菀莛老师

        

        邓老师做出小结,认为可以用三方面讲因果报应问题:一、思想来源;二、三言的叙事特点;三、鬼神与理,而本篇论文涵盖的范围较大,建议可以分为三篇来写。姚鹏举老师说:我研究唐宋,三言继承了很多宋代的东西,宋代话本是向群众宣传因果报应,因果报应在宋代有多少成分?而冯是文人,他为何特别强调民间的因果报应?

蓝青老师

        

        蓝青博士说:我觉得“三言”属于一流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选题是挺好的角度,从古至今都有因果报应,这样的思路与方法值得学习。且本文梳理得特别细致清晰。我有几个建议:一、因果报应思想来源有提到先秦,也有提到道教、佛教,但我发现本文作为初稿的部分并没有把佛教放进去,我想佛教应该是可以放进去的,此外,初稿的部分缺乏明代的背景,由于三言属于明代作品,应该要以明代的背景为主,压缩先秦的部分,因为重点是明代的部分。二、我觉得第三部分有点脱离主题,也就是因果报应的内容不见了。三、本文如何深化?我觉得文章只讲了三言的因果报应,若把二拍的部分也放进去,全文主干将会是整个明代的部分,可以做为与二拍的对比。四、本文没有结论的部分,结尾来个评价会比较好,例如:对冯梦龙“因果报应”的看法。

 

周建渝老师

        

        周建渝教授说:赵老师花了很多功夫,我按照顺序讲讲几个问题。首先,三言因果报应概念的梳理是可以的,但果报本身的概念本身是佛教的用语,善恶观当然自古有之,但佛教讲的是轮回,善恶观与果报观如何结合,这是需要梳理的部分。还有脚注三、四选用这两个版本《诗经》《尚书》的原因是什么?佛教果报观与儒家善恶观的融合,比较适合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命定是可以改变的,后天行为的善与恶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命定论这部分可以谈得下去。另外,还有一个第六页的《辗玉观音》这一段,崔待诏这个故事应该是从《辗玉观音》来的,假如宋元已有秀秀之魂来索命的情节,那这就不能说是冯梦龙加上去的,我想这个部分需要去查证是否是冯梦龙加的?版本数据方面的问题可以再去确认。这题目很大,如果把它当一本书来写比较好。用小说讲因果,魏晋时期已有之,那么三言有没有比较特别的地方呢?或说三言在果报源流中有何价值可以讨论?三言与善书等谈果报的书有何不同?三言的贡献如何?我想以上都是可以去探讨的问题。

        之后由李昊(本科生) 、李燕英(博士生)两位学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昊说:我与两位先生的观点不一样,我觉得本文是浑然天成、非常一体的,没有突兀的地方。另关于善恶果报的渊源,我想问如果没有通俗文学的兴盛,我们的善书会是怎样的状态?会有一些简单的善书形式吗?李燕英说:作为一个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生,古代文献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我的提问是:其一、三言的善恶果报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善恶果报与当时人的思维方式怎样呼应?三言有何独特性?其三、鬼神与宗教虽说是应采批判的立场,但也从中看到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怎样的?

 

朱崇科老师

        

        本次学术沙龙激荡起在座师生的热烈考察兴趣与讨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学术专业之中,有着雀跃不已的情怀,系主任朱崇科教授总结时特别提到这样的学术气氛是很好的状态。邓老师说:今天外面天气很寒冷,但这次的学术沙龙是很热闹的,赵老师在材料梳理上很丰富,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本次活动就在饶富兴趣的讨论中画下温暖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