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川隆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四讲

无

Body

      2019年9月21日19点,在海滨红楼15栋104会议室,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二十四讲《东瀛遗珍:泉屋博古馆所藏商周青铜器铭文材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主讲人崎川隆教授(Pro. SAKIKAWA Takashi),现任职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学、考古学研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博士论文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专著《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获教育部201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撰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本场讲座由贾智副教授主持。

无

 

       泉屋博古馆是位于日本京都的一家私立博物馆,主要藏品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绘画,其中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有500多件,是目前在日本乃至海外收藏中国铜器最多的文博单位之一。讲座伊始,崎川老师首先介绍了泉屋博古馆所藏商周青铜器的来源、特色以及研究意义。泉屋博古馆开始收藏中国青铜器的时间可早至1889年,为日本国内最早,绝大多数藏品来自清朝王室和清末大收藏家旧藏,也有一部分来自盗掘流散的新出土材料。其青铜器藏品多铸刻有铭文,且多数铭文在当时已有著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因而在学术史、收藏史、辨伪、史料批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泉屋博古馆众多中国古代青铜器藏品中,崎川老师选取了三件极具特点的器物,从文字考释、器物类型、铭文著录、文物辨伪等方面做了图文并茂的精彩讲解。

 

       泉屋博古馆所藏的“亚某”铭铜钺,是一件精美的商代青铜钺,钺上铸有“亚某”字样的铭文。该钺的照片首次著录于1912年出版的《泉屋清赏》,但多年来“亚”后之字一直未能辨识,以往的铭文汇编、资料库、工具书、索引等均不收录此铭,也从来没有人做过释读研究。2000年12月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了百余件有铭铜器,铭文多作“亚长”。崎川老师发现,其中一件铜钺在形制上与泉屋所藏铜钺十分相似;通过进一步比较相关字形,泉屋所藏铜钺铭文“亚”后未能辨识之字,正是“长”字的异体写法,因而其铭文也应是“亚长”,两件铜钺应是同时铸造的成套器物。崎川老师提示说,由于54号墓是未被盗墓葬,泉屋藏钺很可能是从殷墟花园庄东地的另一座墓葬出土的,同时铸造的一套器物出于不同墓葬的情况非常少见。

 

无

 

       接下来,崎川老师对泉屋博古馆所藏西周时期的鱼尊和另一件同铭“鱼尊”的真伪做了细致的辨别研究。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不同器物上出现相同内容的铭文是比较常见的。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实例,崎川老师发现,至少在东周之前(即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虽然这些“同铭器”记载内容完全相同,但在字体大小、字距、行距、布局等细节特征上都有区别,基本没有彼此完全可以重合的例子。而自东周时起,开始使用所谓“活字模”,即同时制造多件相同铭文的时候采用机械的复制方法,“同铭器”的铭文或单字可以重合。由此,崎川老师提出了“铭文重合辨伪法”,即:在东周之前的青铜器铭文中,如果两篇铭文彼此可以完全重合,那么至少其中一方应该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有可能是重复著录或者伪造、仿制等不原始的材料。在这一理论之下再来审视两件鱼尊的铭文,二者不但铭文内容相同,且将铭文照片叠加之后,铭文能够完全重合。崎川老师分析认为,泉屋博古馆所藏鱼尊出现的时间更早,且器物本身真实可信,而另一件“鱼尊”虽然器物本身不假,但其铭文是在覆盖原有铭文的基础上伪造的。

 

       崎川老师介绍的第三件青铜器,是泉屋博古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有铭铜戈。其铭文与《殷周金文集成》11356号著录的“二十四年申阴戈”十分相近。通过对实物的考察,结合对著录历史的排比,崎川老师指出,泉屋博古馆所藏铜戈的铭文应是根据《殷周金文集成》11356号“二十四年申阴戈”的摹本而作的伪造铭文。铜戈本身应系真器,从形制看,有可能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系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窥知清末时期伪造铭文工艺的具体情况。

 

无

 

       精彩的报告部分结束后,崎川老师还向在场的师生推荐了有关青铜器辨伪的参考书籍。贾智老师总结说,崎川老师精彩的讲座为我们带来很多崭新的思路。在文献研究方面,辨伪也是最重要的、最见功力的环节,崎川老师在学术上的“实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开放讨论环节,崎川老师与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